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拖油瓶的意思、拖油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拖油瓶的解释

(1) [(of woman)remarry with children by a previous husband]∶旧蔑指妇女带着与前夫所生的孩子再嫁

(2) [a woman's children by a previous marriage]∶再嫁时所带的前生子女(有歧视意)

详细解释

指再嫁妇女带到夫家的儿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 天祥 没有儿女, 杨氏 是个二婚头,初嫁时带个女儿来,俗名叫做‘拖油瓶’。”《新华文摘》1983年第4期:“我早知道……有了后爹就会出后娘!你们早就想把这些拖油瓶撵出门去了!”《花城》1981年第6期:“我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嫁给后父,我做了‘拖油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拖油瓶”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俗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出现于民间口语,指再婚妇女携带至新家庭的与前夫所生子女。其构词法为动宾结构,“拖”表示牵引、携带,“油瓶”隐喻需要照料的对象(旧时油瓶易碎需小心携带),整体比喻需要额外负担的人或物(《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二、语义延伸与使用语境

随着语言发展,词义扩展至三类场景:

  1. 婚姻关系:特指重组家庭中的非亲生子女,如“她改嫁时带着两个拖油瓶”。
  2. 日常生活:形容给人添麻烦的跟随者,例如“出差还要带实习生,简直是个拖油瓶”。
  3. 经济领域:比喻影响发展的滞后因素,常见于“老旧设备成了企业发展的拖油瓶”等表述。

三、语用规范与使用注意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标注为“口语”,因含贬义色彩,当代使用需注意场合。在正式文书或公共话语中,建议替换为“随迁子女”“附属负担”等中性表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21)。

网络扩展解释

“拖油瓶”是源自吴地方言的旧时俗语,主要指妇女改嫁时带到后夫家的前夫子女,带有明显的歧视或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历史背景
    旧社会妇女改嫁时,若携带与前夫所生子女,这些孩子会被称作“拖油瓶”。这种现象常见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后夫为避免对前夫子女的健康或意外承担责任,常在婚约中写明“子女来时即有病”,因此最初应为“拖有病”。

  2. 词义演变
    因“拖有病”与“拖油瓶”方言发音相近,逐渐以讹传讹演变为“拖油瓶”。明代文献《初刻拍案惊奇》中已有相关记载,称再嫁妇女带来的子女为“拖油瓶”。

二、社会文化内涵

  1. 歧视与负担象征
    该词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再嫁妇女及其子女的弱势地位。这些子女常被视为累赘或负担,在后夫家庭中易受冷待。

  2. 法律规避的产物
    古时寡妇再嫁需立字据,声明“子女有病”,以防后夫因子女意外被前夫亲属追责。这一做法使“拖有病”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表述。

三、现代使用注意

现代语境中,“拖油瓶”仍隐含贬义,可能用于形容拖累他人的人或事物,但使用时需注意:

总结

“拖油瓶”一词源于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承载着对再嫁妇女及其子女的歧视,词源演变体现了语言与民俗的相互作用。当代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对特定群体造成伤害。

别人正在浏览...

昂藏七尺百岁千秋饱和蒸气悲凄表庆闭修惭赧觇行春年大小等候发板方土父母官膏锏格杀无论功苦公债券顾化鬼头银寒炉花鸨华剧黄酱灰蝶豁指头冱阴教言近庙朘衄倦意军要夸羡礧硌柳幄枚子扪虱暖水袋攀高结贵喷吼切骨之仇青缥荣落生态深微受怕担惊霜雪树彩俗师天方田收投得推陈出新退稿外功详肯香箧献酒小数点谢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