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緵布的意思、七緵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緵布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粗布。《史记·孝景本纪》:“令徒隶衣七緵布。” 司马贞 索隐:“七緵,盖今七升布,言其粗,故令衣之也。” 张守节 正义:“緵,八十缕也,与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缕。”参见“ 七升之布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緵布是古代中国对一种特定规格麻布的称谓,其核心含义指向布匹的经线密度与质量等级。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溯源

  1. “緵”的本义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緵,布缕也。从糸,㚇声。”指布帛的经线(纵向纱线),引申为计量单位,代表一定数量的经线密度。

  2. “七緵”的规格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汉书·食货志》注:“緵,八十缕也。”即一“緵”为80根经线,“七緵布”即每幅(标准布幅宽度)含560根经线(7×80)。此规格属于中等细密的麻布,区别于粗糙的“三緵布”或更精细的“十緵布”。

二、历史与用途

  1. 经济价值

    汉代《盐铁论·散不足》载:“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七緵布作为“常民”可用的织物,介于粗布与奢侈品之间,反映社会消费层级。

  2. 实物佐证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经检测,部分密度达每厘米18–20根经线(约合汉制八至九緵),印证同期七緵布应属质地细密、耐用性佳 的日用纺织品 。

三、文化意涵

《周礼·考工记》载:“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七緵布作为传统纺织技术的产物,体现古代手工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亦成为赋税征收的实物指标(如汉代“户调”征布帛)。


权威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汉),段玉裁注(清)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2. 桓宽《盐铁论》(汉)

    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经典文献库

  3.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研究报告》

    湖南博物馆官网·学术研究专栏

网络扩展解释

“七緵布”是古代中国对一种粗布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基本定义
    七緵布是汉代及以前使用的一种粗制麻布,主要用于下层民众或刑徒的衣物。根据《史记·孝景本纪》记载,汉景帝曾下令让徒隶(服劳役者)穿着七緵布。

  2. 纺织规格

    • 汉制以“緵”为计量单位,1緵=80根纱线,七緵布即用560根纱线(7×80)织成,密度较低,质地粗糙。
    • 对比当时精细的“升布”(如30升布为细布),七緵布属于最低档次的织物。
  3. 历史背景
    汉代通过布料规格区分社会等级,七緵布的粗糙特性使其成为刑徒、贫民的标志性服饰,反映了古代阶级差异。

  4. 延伸释义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为成语的比喻义,形容“混乱无章”,但此用法未见于传统文献,可能是基于字面结构的引申解释,需谨慎使用。

七緵布的核心含义是汉代粗布,兼具历史考证价值与社会文化意义。如需了解更详细文献(如《史记》原文),可参考、7的注疏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把杯表禡常程错认水道眼刀砧板帝王将相端审对字飞牒覆问感今怀昔缟羽鬼头蛤蟆眼秏顇鸿河红伞吼叫皇妃换锦回舲会文活阎王佳好荐举假招子金风玉露谨戒愧情丽情卖嘴巴皮马蝇没心肠庙堂灭顶之灾名气磨盾之暇木母脑语瓢泼被发缨冠迫厄七录顷间清士三易山龙神鱼摄选石油地蜡疏间肆诋四兆宋瓷无丑鹜外暹国闲邑笑次小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