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儒的意思、博学鸿儒的详细解释
博学鸿儒的解释
即博学宏词。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是时,适有博学鸿儒之选,公以 阮怀 应詔,得入词苑。”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康熙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冢宰 郝恭定 、 惟訥 荐之。”参见“ 博学鸿词 ”。
词语分解
- 博学的解释 知识渊博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详细解释.广泛地学习。《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汉书·燕刺王刘旦传》:“ 旦 壮大就国,为
- 鸿儒的解释 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唐; 刘禹锡《陋室铭》详细解释大儒。泛指博学之士。 汉 王充 《论衡·本性》:“自 孟子 以下至 刘子政 ,鸿儒博生,闻见多矣。”
网络扩展解释
“博学鸿儒”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博学”和“鸿儒”两个词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语构成
- 博学:指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涵盖范围广且深入。
- 鸿儒:“鸿”意为“大”,“儒”指读书人或学者,合起来表示“大学者”或“杰出文人”。
2.历史背景
- 该词与清代科举制度相关。康熙十七年(1678年)曾开设“博学鸿儒科”,通过考试选拔博学之士入朝为官。乾隆时期因避讳改称“博学鸿词科”。
- 例如,清代学者阮怀因参与此科考试而进入翰林院,成为典型的历史案例。
3.用法与示例
- 常用于赞美学术造诣深厚的人,如:“国学院既有博学鸿儒讲学,又有游学实践”(现代用法)。
- 古文引用: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直接体现了“鸿儒”的文化地位。
4.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博学宏词、硕学通儒、鸿儒硕学。
- 英文翻译:A profound scholar(渊博的学者)或Great literate of wide learning(学识广博的文人)。
“博学鸿儒”既是对个人学识的极高赞誉,也承载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历史印记。如需了解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清代文献《觚賸续编》《茶馀客话》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博学鸿儒》这个词的意思:
《博学鸿儒》是一个形容词短语,描述一个人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具备杰出的学者才能和教育素养。这个词源于古代中国,拥有崇高的褒义含义。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博学鸿儒》的拆分部首是“卜”、“口”、“鸟”、“人”。其中,“卜”代表卜筮的象征,“口”代表嘴巴的形状,“鸟”代表鸟类的形态,“人”代表人类的形状。根据笔画计算,《博学鸿儒》共有17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博学鸿儒》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一书中,被用来描述古代贤人、圣贤的学识和品质。在繁体字中,可以用「博學鴻儒」来写。
古时候汉字写法:
《博学鸿儒》一词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稍有不同。其中,“博”字的古代写法为「愽」,有时也写作「浡」;“学”字的古代写法为「學」;“鸿”字的古代写法为「鴻」;“儒”字的古代写法为「儒」。这些写法都是古代人们对汉字的演变和书写习惯。
例句:
他是一位博学鸿儒,精通文史哲学,世人景仰。
组词:
博学、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知识丰富、才华卓越、学富五车
近义词:
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学海无涯、多才多艺、博闻强识
反义词:
无知愚昧、浅学不成、学究气、一知半解、学寡不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