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郎官之一种。《晋书·夏侯湛传》:“而官不过散郎,举不过贤良。”《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 唐 司马贞 索隐:“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上在东宫,闻宫人诵 稹 歌诗而善之,及即位, 谭峻 归朝,献 稹 歌诗百餘篇。上问:‘ 稹 安在?’对曰:‘今为散郎。’”
散郎是古代官职名称,属于闲散无固定职守的郎官类别。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官制体系,指未分配具体职务的郎官,通常作为官员候选储备或加衔使用。例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郎官分为侍郎、郎中、散郎等,其中散郎品秩较低且不参与日常政务。
从语源学分析,“散”取“闲散、无固定”之义,“郎”为古代帝王侍从官通称,二者结合形成复合官职名。唐代杜佑《通典·职官》提及,散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演变为荣誉性头衔,多授予有功勋者或皇室宗亲。宋代以后该官职被纳入散官体系,成为表示官员等级的制度符号。
典型用例可见于《资治通鉴·汉纪》:“拜为散郎,待诏金马门。”此处的散郎即指候补官员,需通过考核才能获得实职。明代学者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辨析:“散郎非实职,盖以处文学之士待擢用者”,强调其过渡性特征。
“散郎”一词有两种不同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指男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状态,含贬义。
古代郎官的一种,属较低阶官职。
两种含义无直接关联:
懊躁边窗碧照财神茶经长殇程序计数器重适出处殊涂春讯戴头打垮倒帐点筹郞读后感冯长乐风利蜂扇蚁聚覆鹿高飞远举皋陆刮尺光焰关检刮涎孩子头厈厈寂寂无闻金藏云噤舌棘盆计穷力尽疽食开宗可蚤刻梓流光瞬息面形明诫鸣条纳福鹏张虔切啓诲神空屎虼蜋视日如年舒眉展眼宿襟谈辩铁围推寄推让亡聊卫仗相机而动相谋憸士綫团笑迷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