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末的意思、俗末的详细解释
俗末的解释
风俗颓靡。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李太白 诗云:‘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世降俗末,乃有激变稔祸、欺君误国、杀6*人害物、以希功赏者,是诚何心哉!是诚何心哉!” 元 王祯 《农书》卷一:“夫末作之民,尚有益於世用,古人且若是抑之,而况世降俗末,又有出於末作之外者。”
词语分解
- 俗的解释 俗 ú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气。俗物。鄙俗。粗俗。庸俗。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 雅僧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末的解释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末。副末。外末。末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终始初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俗末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俗末”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ú mò,指风俗颓靡,常用于描述社会道德或风气的衰败现象。以下是综合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社会风俗的浮华、颓废,带有贬义,强调道德或文化层面的堕落。
- 语境:多见于古代文献中对世风日下的批评,例如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世降俗末”一句,抨击社会逐渐败坏的现象。
2.出处与用法
- 典籍引用:元代王祯《农书》提到“世降俗末”,将“俗末”与“末作之民”(指不务正业者)对比,进一步强调社会风气的恶化。
- 情感色彩:通常带有文人忧国忧民的批判色彩,反映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期待。
3.历史背景
- 该词常见于宋元时期文献,符合当时文人阶层对商品经济兴起、传统价值观受冲击的反思。
4.现代应用
-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古文词汇,多见于学术或历史研究场景。
如需更详细文献例句或分析,可参考《鹤林玉露》《农书》等原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俗末》的意思
《俗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世俗的末尾,即世道或社会观念的底层。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人心朝向世间的纷繁琐碎之事,或者指人难以超脱世俗束缚。
拆分部首和笔画
《俗末》的拆分部首是“人”和“木”,其中“人”是部首,“木”是偏旁。它的笔画总共有9画。
来源与繁体
《俗末》一词源自于古代文献,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旅夜怀故举座人》诗:“寄语平生躁,似鸟飞汀洲,去读伊余诗,喧嚣一俗末。”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俗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没有繁体字的辨识,一般以象形和指事为主。所以,《俗末》这个词的古代汉字写法可能会与现在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看透了世间繁华,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摆脱了《俗末》的纷扰。
2. 这个电影道出了人们趋附权贵的心态,是一部非常好的《俗末》的写照。
3. 他将自己关在山中,远离尘嚣,不愿沾染《俗末》的喧嚣。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世俗、末世
近义词:世俗、庸俗、平庸
反义词:超凡、超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