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俗颓靡。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李太白 诗云:‘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世降俗末,乃有激变稔祸、欺君误国、杀6*人害物、以希功赏者,是诚何心哉!是诚何心哉!” 元 王祯 《农书》卷一:“夫末作之民,尚有益於世用,古人且若是抑之,而况世降俗末,又有出於末作之外者。”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俗末汉语 快速查询。
俗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字义与古代文献用例来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俗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末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俗末”为偏正结构,指浮薄浅陋的社会风气,特指因追逐流俗而导致的道德或文化衰微。其核心含义包括:
如《后汉书·王符传》批评“伤俗末之弊”,指过度追求奢靡而忽视根本礼义的风气。
来源:《后汉书》卷四十九,中华书局点校本。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俗末”形容时人轻视学问、趋附虚名的现象。
来源:《柳宗元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
“流俗”泛指普遍流行的习俗(中性或略贬),而“俗末”更强调风气的浅薄化与堕落性(如《宋史·舆服志》斥服饰奢侈为“俗末之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世俗坏而竞于淫靡……此俗末之病也。”——指商业繁荣导致道德滑坡。
来源: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
“唐兴……去俗末而归雅正。”——形容初唐文学革除前朝浮艳文风。
来源:《新唐书》卷二百一,中华书局点校本。
“俗末”是具批判性的历史词汇,特指因追逐表面浮华而导致的文化或道德根基衰微,其释义需依托古代文献语境,强调对根本价值的背离。现代汉语虽罕用,但仍是研究传统文化批判的重要语料。
“俗末”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ú mò,指风俗颓靡,常用于描述社会道德或风气的衰败现象。以下是综合解释:
如需更详细文献例句或分析,可参考《鹤林玉露》《农书》等原著。
安易簸箕掌餐风啮雪豺目缠蔽颤颤巍巍抽功夫垂询当乡灯火钓线地负海涵梵阁方颐峰巅风月无边覆军付之一笑合券后夜缓骛贿托获申鉴赏经络九华玉窭室跼足宽宏大量良规良游罗雀掘鼠满盈马昭玫瑰紫美色茗邈难产闹僵逆政女客评点本千金敝帚迁散琼殿衢肆上学闪痛食肉相霜髩刷饰四上遡风俗语隗俄温美綫绨醯醋邪书谢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