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社会太平安定。 唐 戎昱 《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诗:“今朝欢称玉京天,况值关东俗理年。” 唐 杨巨源 《上刘侍中》诗:“俗理寧因劝,边城詎假防。”
“俗理”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社会太平安定,多见于唐代诗文引用。例如:
指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普遍认知或经验总结,具有以下特点: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数据库获取更权威的文献例证。
俗理是一个中文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俗”和“理”。
“俗”字的拆分部首是“人”,其它部分是“谷”和“土”。总共有6画。
“理”字的拆分部首是“王”,其它部分是“里”。总共有11画。
“俗理”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对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传统习俗有着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被称为“俗理”。它是指普通民众遵循的、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俗理”的繁体字为「俗理」。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而“俗理”一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为「俗裏」。
1. 他秉持着老祖宗的俗理,一直在家族里传承着。
2. 这个社区的居民都非常注重礼仪,遵循着传统的俗理。
俗理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
1. 俗理观念
2. 俗理传承
3. 俗理道德
与“俗理”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1. 习俗
2. 社会规范
3. 传统观念
与“俗理”意思相反的词汇有:
1. 理想
2. 非俗
3. 高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