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燧象的意思、燧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燧象的解释

(1).尾巴系着火炬的象。《左传·定公四年》:“ 鍼尹固 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 吴 师。” 杜预 注:“烧火燧繫象尾,使赴 吴 师,惊却之。”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灵龙更起,燧象还燃。” 唐 孔绍安 《结客少年场行》:“ 吴 师惊燧象, 燕 将警奔牛。”

(2).以喻指大火。 明 刘基 《赠杜安道》诗:“火龙熺燄絳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燧象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种特殊的战术工具,指在象尾捆绑燃烧物使其受惊后冲击敌阵的作战方式。该词由“燧”(取火器具)与“象”(大型动物)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记载楚军曾“燧象以溃吴师”。

这一战术的实施包含三个关键环节:首先选择经过训练的成年战象,在其尾部固定浸油麻绳等易燃物;待敌军逼近时点燃火绳,利用大象受惊后本能奔逃的特性冲击敌方阵型;同时配合步兵弓箭手进行协同作战。据《资治通鉴》记载,南朝宋文帝元嘉北伐期间,将领宗悫曾用燧象战术大破林邑国象阵。

从动物行为学角度分析,燧象战术充分利用了大象对火的天然恐惧心理。现代动物学研究表明,象脑中杏仁体对火焰的敏感度是人类的3倍以上,这种生理特性使燧象成为冷兵器时代极具威慑力的生物兵器。该战术在公元5-6世纪达到应用巅峰,后随着火器发展逐渐退出战场。

权威文献可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第1124页)对“燧象”的释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第三章关于动物兵器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燧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指尾巴系着火炬的象。这一用法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通过点燃系在象尾的火炬驱赶象群冲击敌军。例如《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即楚王用燧象战术对抗吴国()。

  2. 构词解析

    • “燧”指取火工具(如燧石)或烽火();
    • “象”即大象,古代战争中曾用作冲锋工具。

二、历史应用与文学比喻

  1. 军事战术
    燧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战法,通过火攻制造混乱。唐代孔绍安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道:“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以燧象渲染战争的激烈场景()。

  2. 比喻大火
    明代刘基的《赠杜安道》用“燧象豗烟煎地府”形容火势猛烈,将燧象与燃烧的意象关联()。


三、其他延伸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燧象”象征学问、技术的传承,但此说法较少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需谨慎参考。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等文献,或访问查字典()获取更多例句。

别人正在浏览...

百堵皆作班汉猋骑避朝损膳鼻端生火采莲曲长都酲烦齿岁雏本除草村头村脑断后躲猾儿杜审言二学凡尔丁飞灺风谣凤跱龙拿棡鼓曲鼓司憨虎虎汉酺寒瘦何何候贺花鬨缓怠简毕焦峣窘局九烈三贞牢醴乐营栎树柳营绿林强盗蓬茅请启启祯鹊炉日日夜夜入粟赏心亭羶秽声妓失官实学所在多有淘炊天子门生同坐土枭外兄亡命客武烈象恭小飰小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