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淮海戏的意思、淮海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淮海戏的解释

流行于 江苏 北部的戏曲剧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曲调同柳琴戏相近,据传与 山东 、 江苏 的柳琴戏, 安徽 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淮海戏是流行于中国江苏省北部淮海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尤以连云港、淮安、宿迁、徐州等地为核心流传区域。其名称中的“淮海”直接点明了该剧种的地域文化归属,即淮河与海州(今连云港)一带。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结合文化背景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渊源

淮海戏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系统,属板腔体戏曲形式。因早期艺人常以三弦伴奏,且唱腔高亢婉转,民间有“一听‘拉魂腔’,肉酒不吃也尝尝”的俗谚,故原名“拉魂腔”,1954年正式定名为“淮海戏”。其表演融合说唱、歌舞,以苏北方言为基础,唱词通俗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艺术特征

  1. 声腔体系:以【东方调】【二泛子】等板式为主,女腔常用“小滚板”,男腔擅用“金风调”。
  2. 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高音三弦(俗称“三刮子”),辅以板胡、笛子、锣鼓等,音色清脆明快。
  3. 表演形式:角色分“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表演注重身段“手眼身法步”,尤以“耍手巾”“扇子功”为特色。

三、文化地位

淮海戏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10),是苏北民众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代表剧目《皮秀英四告》《樊梨花点兵》等,常演绎民间故事与历史传奇,折射区域伦理观念与生活哲学。

四、传承与现状

目前依托江苏省淮海剧团(连云港)、淮安市淮海剧团等专业院团开展活态传承,并通过校园传习、非遗展演等形式推广。2023年新编现代戏《孟里人家》获江苏省文华奖,体现传统艺术的当代创新。


参考来源:

  1.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年.
  2.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
  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库(淮海戏条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4. 《淮海戏传统剧目汇编》,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5.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非遗保护”专栏,2024年更新数据.

网络扩展解释

淮海戏是江苏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苏北地区,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历史渊源

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约18世纪中叶),由沿门说唱的“门头词”发展而来。清道光十年(1830年)后形成打地摊演出的小戏,光绪年间与徽剧、京剧融合后逐渐成熟。1947年正式定名“淮海戏”,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艺术特色

  1. 唱腔
    以板式唱腔为主,女腔以“好风光”为基本调,男腔以“东方调”为核心,辅以“金风调”“二泛子”等。最大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被称为“拉魂腔”。
  2. 表演形式
    动作源自农村生活,如“猪吊腰”“鸡刨塘”等,乡土气息浓厚,兼具幽默风趣与载歌载舞的生动性。
  3. 伴奏乐器
    早期以三弦、简板为主,后加入高胡、大提琴等,形成小型民乐队。

三、流行区域与文化关联

主要分布于连云港、宿迁、淮安等地,与山东柳琴戏、安徽泗州戏同源,均属“拉魂腔”系统。

四、文化价值

作为苏北农村生活的艺术缩影,其语言、曲调、表演均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兼具历史研究与民俗传承价值。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7、8、12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遨魂柏林墙半桌草表参差竹成孰冲雨打乖儿点中东流翻回反映论发威分宵轧空头高频头勾勾搭搭翰飞豪憝幻化洁身累行进书辑译诳胁苦竹哀丝来复螺纹狼外婆冷汰鍊饰猎郎林坡栗玉砚轮指屡骄履危冒钱麪板摸苏南云枿芽乾糙起第清燕鹊垆却死三郎沙嗄蛇入鼠出折声事危累卵受息耍话顺轿肆迹四絶体育场王术猥酿缊褚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