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随牙 ”。1.随班。《隋书·刑法志》:“大理寺丞 杨远 、 刘子通 等,性6*爱深文,每随牙奏狱,能承顺帝旨。”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三折:“只要你秀才肯做迷心耍,不须今夜遭囚,免了每日随衙。”
(2).泛指跟随、侍候。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肃苑》:“一生花里小随衙,偷去街头学卖花。”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随衙汉语 快速查询。
“随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同“随牙”
该词最早见于《隋书·刑法志》,指官员按班次跟随上级处理事务。
随班履职
特指官员按职务等级参与衙门公务,如元代郑廷玉《后庭花》中“免了每日随衙”即表达免除日常公务跟随。
泛指侍从跟随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一生花里小随衙”引申为日常侍候或随行。
该词从具体官职行为(如《隋书》记载的司法场景)逐渐泛化为日常跟随侍奉,反映了古代行政制度与语言使用的关联性。
如需更多诗词用例或历史文献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全唐诗》等典籍。
《随衙》是一个成语,意为跟随官府、跟随官员行走或工作。在古代,由于官员常常需要出差办事,他们会带上一批随员,这些随员一般叫做随衙。
《随衙》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阝”和“衣”,其中“阝”是对应“阜”的简化形式,表示与山有关的意义;“衣”则表示与衣服有关的意义。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1画。
《随衙》这个词是从古代官制中衍生出来的。古代官府会派出固定的人员随同官员行走,协助官员办理公务,他们就是所谓的随衙。
《随衙》的繁体字为「隨衙」。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时候《随衙》的写法是「隨衙」。
1. 她是官员的随衙,负责处理各类文书事务。
2. 这个年轻人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成为一位随衙。
1. 随员
2. 随从
3. 随行
4. 随扈
5. 随从
1. 随从
2. 随从人员
3. 随从官
4. 随从幕僚
5. 附从
单独行动
独行
孤军奋战
独自一人
单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