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kinds of things in nature] 指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长的东西
暴殄天物
谓鸟兽草木等大自然的物产。《书·武成》:“今 商王 受 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颖达 疏:“天物之言,除人外,普谓天下百物鸟兽草木。”《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未有内遭家难,外遇灾害,览总大麓,经营天物,功德巍巍若兹者也。” 唐 陆龟蒙 《书李贺小传后》:“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状乎?”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伦 ﹞作汗漫游,始於 波陀牙 ,东至 希腊 、 突厥 及 小亚细亚 ,歷审其天物之美,民俗之异。”
天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自然界生成的万物,尤指禽兽、草木、谷物等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该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尚书·武成》,原文“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中,“暴殄天物”即指商纣王肆意残害生灵、糟蹋自然资源的行为。后世引申中,“天物”泛指一切天然产物,强调其非人力所造、得之于天的属性。
明确将“天物”解释为“自然界的鸟兽草木等物”,并引用《尚书》“暴殄天物”作为书证,指出其本义为“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释义为“自然界的物产”,强调其与“人工制造物”的区别,并指出“暴殄天物”为沿用至今的成语,警示人类需珍惜自然资源。
“天物”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如《礼记·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其现代用法集中于:
《尚书·周书·武成》是“天物”一词的源头,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天物,天生之物,谓禽兽草木也。”此注被历代学者承袭,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物”时亦引此例,佐证其自然属性。
参考来源:
“天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天物”指自然界生长的万物,包括鸟兽、草木等生物资源。该词源自古代“天生万物”的观念,强调自然赋予的物产属性。
最早见于《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颖达注疏中明确“天物”指除人类外的自然万物。后多用于批评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如成语“暴殄天物”。
“每餐都剩那么多,为何不少煮些?这种暴殄天物的情景,令人心痛。”
“天物”一词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资源的敬畏,现代多用于警示过度消耗或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汉典》《尚书》等文献。
被收螭奁大冠子夏聃周丢窵飞帬非时食風頭凤尾绫光明磊落鬼哭神惊鬼力豪武华藕化蜕华辙江河日下椒稰诘鞫节限旧友隽俗帘笼连玺灵兰灵墟旅逸蚂蚁矢麪条民意测验墨绖木榻辇乘乾浄土潜图乞饭权教筌拾屈厄石舫示戒实沈食蛇鼠寿算疏治踏戽汤烧火热探头探脑坛席天表跳鬼跳虱魋悍穨龄五烟小迟嚣务惜别息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