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diment;shoot;germ] 比喻新生的事物
亦作“ 萌牙 ”。1.草木初生的芽。《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波斯枣﹞如小块紫矿, 恂 亦收而种之,久无萌芽,疑是蒸熟也。”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漫消磨、一寸光阴,一寸萌芽。”
(2).开始发芽。《汉书·东方朔传》:“甘露既降,朱草萌牙。”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持国新植西轩》:“浇灌同一时,萌芽或先后。” 清 高述明 《塞外》诗:“炎风初解冻,夏草渐萌芽。”
(3).开始产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刻鏤声律,萌芽比兴。”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 西都 外戚之盛,萌芽于 元帝 之时。”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
(4).比喻始发或初生的事物。《汉书·李寻传》:“宜察萧墙之内,毋忽亲疏之微。诛放佞人,防絶萌牙。” 唐 韩愈 《和侯协律咏笋》:“萌芽防寖大,覆载莫偏恩。” 明 方孝孺 《艾庵记》:“絶旧愆之萌芽,培天德而日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萌芽汉语 快速查询。
“萌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学案例,可参考《礼记》及鲁迅相关著作。
萌芽是指植物生长的开始或者物事发展的初期阶段,也用来形容事物的初露端倪、初步显露出来的迹象。
根据《康熙字典》,萌字的部首是艸(草),它包含7画。
萌芽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原道》一文中,其中写道:“天之为物,物之为天,或舍天而草木萌芽,或舍物而人类灭亡。”在这里,“萌芽”一词比喻植物生长、事物发展的开始。
萌芽的繁体字为「萌芽」。
在古时候,萌字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康熙字典》中收录的古代字形为「萠」,指草木初生的样子。后来演变为现代的「萌」。
1. 小树苗从土壤中伸出嫩绿的新芽,这是春天的萌芽。
2. 这家公司的业绩开始有所改善,显示出发展的萌芽。
组词:萌发、萌动、萌生、萌芽期、萌芽状态
近义词:发芽、滋生、发展
反义词:枯萎、凋谢、停滞
熬清守淡把舵八坐秉机蝉联谗人臣邻纯臣慈祥翠的促龄打快通拳丁丁列列冻喂凤唱缝合汾河孚化高岑关顾何伺槐蝉滑吏皇枝贱奴稷祠接迹解任戒体棘藩疾殃沮伤灵慧理生龙竞緑核履节马后谩谩男排怒步旁听席砯碣僻嗜钤记嗛退乞饭觑探忍从烧利市少翁送官送人托坐卧理无可奉告梧台寤叹小获锡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