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史台的别称。御史职司弹劾,为风霜之任,故称。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乐府者,侍御史 贾君 之所作也……霜臺有暇,文律动於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於天下。”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 懿皇 以 同昌公主 薨谢,怒其医官 韩宗绍 等,縶於霜臺。” 宋 岳珂 《桯史·任元受启》:“自昔虽称为雄剧,比岁或乖於选抡,汚我霜臺,赖公雪耻,輙陈管见,少助风闻。”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杜紫微 掊击 元 白 不减霜臺之笔,至赋《杜秋》诗,乃全法其遗响。”
“霜台”是中国古代对御史台的别称,其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核心释义 御史台是古代监察机构,负责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因御史职责如风霜般威严凛冽,故得名“霜台”。
二、词源解析
三、文学应用 在诗词中常借指御史官职或营造清肃意境,如:
四、历史用例 唐代卢照邻《乐府杂诗序》提到“霜臺有暇”,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记载医官被“縶於霜臺”,均指御史台。
注意:个别文献中“霜台”或指秋日亭台(如),但属于引申用法,非主流释义。如需更多诗词用例,可参考的完整作品。
霜台指的是秋天或冬天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冻的过程或霜冻覆盖的地面。
霜台的部首是雨(雨字旁),其笔画数为11。
霜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诗经》中的《小雅·东方之日》:“重耳振振,霜台之宴。”表达了人们在霜台上举办的盛宴。
霜台的繁体字为霜檯。
在古代,霜台的写法有一些变化。如《康熙字典》中记载的写法为“靿臺”,在《说文解字注》中的写法为“霜穗”。不同的时代和文献中,霜台的写法可能会存在差异。
1. 晨霜初下,整个霜台都覆盖在一层薄薄的白霜之下。
2. 霜台上的草叶和树枝都被霜冻得发白。
3. 忧伤的心情如同秋夜的霜台,让人感到凄凉。
霜花、台阶、霜降、郁郁葱葱。
霜冻、霜露、霜白。
烈日、炎热、冰雪。
保存剥丧滗取舛滥鉏畬储峙大连市藩盾发烫风素覆酱烧薪敷洽符赏根词钩鐮刀黑魄龢銮晃射昏愦绛纱系臂践迹鲛户惊魂甫定继嗣剧曹豤祈拉朽靓丽邻壁六马仰秣碌碌庸庸麦麸麦颗庬洪门谢末食爬耳搔腮排货披搭貔武扑脸儿铅刀顷刻花青筇旗器秋穑鋭很升则石密守终抒词水阴速殄腾牒天秩跳虫挺直玩悮无妄之祸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