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官名。掌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周礼·地官·诵训》:“诵训,掌道方志以詔观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国语·楚语上》:“倚几有诵训之諫。” 韦昭 注:“诵训,工师所诵之諫,书之於几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杂御史 赵湘 请依《周礼》置土训、诵训,纂録所经山川古迹风俗,以资宸览。”
(2).指诵读训诫之言。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諫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
“诵训”是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周代官职名称
诵读训诫的行为
“诵训”最初是周代兼具历史顾问与礼仪指导职能的官职,后衍生为通过诵读传递规谏的文化行为。其演变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播的密切关联。
《诵训》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背诵教导或默记训诫。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通过反复背诵或默诵来传授道德、知识或学术的教育方式。
《诵训》的拆分部首是语部(讠)和言部(言),表示与语言、言论相关。它的总共有12个笔画。
《诵训》这个词是由汉字组合而成的。其中,“诵”意为默记、背诵,而“训”则表示教导、教训。它们的组合形成了这个词,表示通过背诵和教导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意思。
《诵训》的繁体字为「誦訓」。
在古代,「诵训」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个词的意思仍然保持一致。古时候的写法可能在字形上有所差异,但整体的意思并没有改变。
1. 孩子们通过诵训这些经典著作来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文化。
2. 祖辈经常通过诵训古诗词来教导我们道德和美德。
1. 诵读:指以口头形式朗读文学作品或教材。
2. 道德诵训:指通过口头教导传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 背诵:指记住并能回忆出口头或书面的文学作品或学习材料。
2. 默记:指默默记住并能回忆出口头或书面的知识。
1. 忘记:指无法回忆出曾经记得的知识或信息。
2. 忽视:指对某种信息或规范不予重视或忽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