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637)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名兹父。齐桓公死后,与楚国争霸,曾被楚国拘押。公元前638年伐郑,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面对强大的楚兵,他愚守“仁义”,等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第20任国君(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子姓,名兹甫(或兹父),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他的生平与评价具有双重性,既以仁义治国闻名,又因军事决策争议成为历史典型。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出身与继位
宋襄公为宋桓公嫡次子,其庶兄目夷因母亲身份低微未被立嗣。宋桓公病重时,兹甫主动让位给目夷,但被拒绝。最终继位后,他任用目夷为相,推行德政,使宋国政治清明、民生改善。
政治活动
他积极参与诸侯会盟,曾受齐桓公委托照顾太子昭(即后来的齐孝公)。齐桓公死后,他联合卫、曹、邾等国平定齐国内乱,拥立齐孝公,借此提升宋国影响力。
泓水之战(前638年)
宋襄公为争霸攻打郑国,楚军救郑,双方在泓水对峙。他拒绝趁楚军渡河时进攻,坚持“不击半渡之兵”,最终惨败受伤。此战成为其“迂腐仁义”的典型例证。
会盟被囚(前639年)
为争夺盟主地位,宋襄公与楚国会盟时未带军队,反遭楚军扣押,后经鲁国调停才获释。
正面形象
负面批评
“宋襄公”一词在汉语中衍生出特殊含义: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极具矛盾性的君主。他试图以仁义重构霸权秩序,却因时代剧变与策略失误失败。其形象既反映了周礼传统的最后余晖,也揭示了乱世中理想主义的局限性。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军事策略或治国思想,可参考《左传》《史记》等原始文献。
宋襄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下面将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并给出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宋襄公是指古代中国宋国的襄公,他是宋国的第十二位君主,史称宋襄公。在中国历史上,宋襄公被认为是一个明君,他致力于改革,努力治理国家,为国家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宋襄公的第一个字"宋",是一个由"宀"(宝盖头)和"木"(树木)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它的总笔画数是7。
襄公的第一个字"襄",主要是由"衣"(衣服)和"乡"(乡村)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它的总笔画数是15。
宋襄公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特指宋国的襄公。在古代的历史文献和记录中,关于宋襄公的事迹和贡献有详细的记载。
宋襄公的繁体字是「宋襄公」。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宋襄公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不过,由于没有确切的古代文献记载,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无法确定。
1. 他的治国方略堪比宋襄公。 2. 这位领导者像宋襄公一样为民众的福祉而努力。
1. 宋朝(Sòng cháo)-- 指中国历史上的宋朝。 2. 襄阳(Xiāngyáng)-- 指中国地名,位于湖北省。 3. 公正(Gōngzhèng)-- 指公正、公平。
仁君、贤君
暴君、昏君
拜本别鹤孤鸾避世墙东步屈参叩炒戚冲齓俶扰待办登栖雕轮短弄对手飞魄汉字惶骇江城子娇倩甲帖接替蹶踣醵醵连词鍊力寮宰骊峯麻辣面扬庙胜麋散迷诱挠法攀绊乾忽剌乾漠巧故情尘起疱扫堂腿上劲神出鬼没生物学恃强凌弱树骸蜀牙司文四运素辞俗馔太上道君唐帕瑱圭通国同裘吞没徒托空言香径綫绨缬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