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若秋霜的意思、凛若秋霜的详细解释
凛若秋霜的解释
同“凛若冰霜”。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
词语分解
- 凛的解释 凛 ǐ 寒冷:凛冽。凛凛。 严肃,严正有威势:凛然。凛若冰霜。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 秋霜的解释 ∶秋天的霜 ∶比喻白发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详细解释.秋日的霜。《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唐 卢纶 《冬夜赠别友人》诗:“侵阶暗草秋霜
专业解析
“凛若秋霜”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的神态或气质严肃、冷峻,如同秋天的寒霜一般令人感到敬畏和不可侵犯。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凛:本义指寒冷,引申为严肃、严厉、令人敬畏的样子。
- 若:如同,好像。
- 秋霜:秋天的霜。秋天是肃杀的季节,霜降则天气转寒,草木凋零。霜常用来比喻严厉、冷峻、高洁或威严。
- 整体含义:形容人的神情、态度或气质极其严肃、冷峻、威严,让人不敢接近或心生敬畏,就像秋天的寒霜一样冰冷而带有肃杀之气。
-
用法与语境:
- 通常用于形容人的神态、表情、气质或作风。
- 带有褒义或中性偏褒义的色彩,强调其刚正不阿、威严庄重、不容亵渎的特质。常用于描述法官、领导者、长辈或品行高洁、原则性强的人。
- 例如:
- 那位法官审理案件时神情肃穆,凛若秋霜,令在场者无不屏息凝神。
- 老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极高,神情常凛若秋霜。
- 他一身正气,面对不正之风时目光凛若秋霜。
-
语源与文化内涵:
- 该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比拟。秋霜象征着季节的肃杀、寒冷和严酷,将其用于形容人,则取其冷峻、威严、不可侵犯的意象。
-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威严、庄重、刚直品格的推崇。符合儒家思想中对君子“威而不猛”、“望之俨然”的形象要求。
-
权威词典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凛若秋霜”有明确收录和解释,释义为“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冰冰的。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此释义强调了其“冷峻”和“不可接近”的威严感。(注:由于无法提供实时有效链接,此处仅标注来源名称)
- 《现代汉语词典》:虽可能未直接收录该成语,但其对“凛”和“秋霜”的解释可作为理解基础。“凛”释义为“寒冷;严肃;严厉”。“秋霜”常比喻“严肃或严厉的神色”。
-
应用场景:
- 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突出其威严、冷峻或刚正的性格特点。
- 在描述司法公正、执法严明、管理严格等场景时,用以形容相关人员的严肃态度。
- 形容在面对原则问题、重大事件或需要保持威严场合时人的神情状态。
“凛若秋霜”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通过将人的严肃冷峻气质比喻为秋天的寒霜,生动地传达出一种令人敬畏、不可亵渎的威严感和庄重感。它常用于描述那些刚正不阿、原则性强、神情严肃的人物。
网络扩展解释
“凛若秋霜”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态度或气势严肃冷峻,如同寒冷的秋霜般令人感到威严且不易接近。常用于描写严厉的表情、庄重的场合或不可侵犯的气场。
二、详细解析
-
来源与典故
出自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通过对比“春日”的温暖与“秋霜”的寒冷,强调态度反差。
-
情感色彩
- 中性词:既可表示威严正直(如执法者的庄重),也可指待人冷漠(如缺乏温情)。
- 近义词:凛若冰霜、冷若冰霜。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物:如“领导凛若秋霜的神情让会场鸦雀无声”。
- 形容氛围:如“法庭上凛若秋霜的肃穆感”。
三、注意事项
- 与“凛若冰霜”的区别:两者含义相近,但“秋霜”更突出季节意象,文学性较强。
- 现代用法: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隘穷半臂忍寒般姜鼠不测之忧鲳鳊大有作为调印地官帝祉遁世离俗访闻奉贺服卉吼天氏黄篾楼回圆怙亲浆液艰苦朴素角户分门计出无聊继绝扶倾精气神儿金兰之交均心凯弟磕磕巴巴牢栈令闻令望柳幄龙腹竹卖力马坎冒名顶替没好没歹鸣飇鸣桐漂遥平牒贫嘴恶舌钱郎敲钉锤起飞弃辱任重道悠三语身工食品试事收灯四皓提高题奏屯砦晚辈汪精卫五射巷吏陷身囹圄衔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