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酒祭祀或祭奠。《仪礼·乡射礼》:“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清史稿·礼志十一》:“ 顺治 十八年, 世祖 崩, 圣祖 截髮辫成服……既大敛,奉梓宫 乾清宫 ,设几筵,朝、晡、日中三设奠,帝亲诣尚食祭酒。”
(2).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 荀卿 三为祭酒焉。” 司马贞 索隐:“谓 荀卿 出入前后三度处列大夫康庄之位,而皆为其所尊。”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按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於地,示有先也,故谓祭酒,盖尊重之称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祭酒》:“祭酒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皆曰祭酒。盖饮食聚会,必推长者先祭。 胡广 曰:古礼,宾客得主人饌,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示有先也。”
(3).指出行的饯别酒。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 秦 。” 王琦 汇解:“祭酒,谓祖道祭也。古者出行,必有祖道之祭。”
(4). 汉 魏 以后官名。 汉 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西晋 改设国子祭酒, 隋 唐 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清 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 郑逸梅 《逸梅丛谈·妙喻》:“我师 程瑶笙 先生,当然算得画苑中的祭酒,善于写生,画兽更具 郎士宁 的意味。”
“祭酒”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随历史演变而逐渐扩展,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以酒祭祀或祭奠
指在祭祀仪式中将酒洒于地面(或泼洒),以表达对神灵、祖先或自然神的尊崇,通过酒气沟通人神。例如《仪礼·乡射礼》中记载的“祭酒”行为,即为祭祀流程的一部分。
与“奠酒”的区别
“祭酒”强调洒酒动作,而“奠酒”指将酒作为祭品陈列于供桌,两者均属祭祀礼仪,但形式不同。
宴席中的长者主祭
古代飨宴时,需由年长或位尊者(如宾客中最年长者)酹酒祭神开席,后引申为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例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卿因威望被推为祭酒。
同辈或同僚中的首席
“祭酒”逐渐泛化为对群体中领袖人物的尊称,如学术界、文坛的首脑人物。
汉魏至清代的教育官职
军事与行政官职
如曹操首创“军师祭酒”,作为首席谋士参与军政决策()。
指出行前举行的饯别仪式,需以酒祭路神(祖道之祭),如唐代李贺诗中“祭酒而别秦”的记载。
时期 | 主要含义 | 示例来源 |
---|---|---|
先秦 | 祭祀礼仪中的洒酒行为 | 《仪礼》 |
汉代以前 | 宴席主祭的长者或尊称 | 《史记》 |
汉魏至清 | 学官及军政首席官职 | 博士祭酒、军师祭酒 |
文学引申 | 文坛、学术界领袖的泛称 | 清代赵翼《陔馀丛考》 |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文献、官职制度及礼仪演变,如需进一步考证细节,可参考《仪礼》《史记》及历代职官志。
《祭酒》是一个成语,意为祭祀时设宴款待中的最高官员。在古代祭祀仪式中,祭司会设宴款待来参加祭祀的高级官员,其中负责主持祭祀的最高官员被称为“祭酒”。
《祭酒》这个词由“礻”和“酉”两个部首组成。
部首“礻”表示与祭祀有关,在《祭酒》这个词中的作用是提示该词与祭祀相关。
部首“酉”表示与酒相关,在《祭酒》这个词中的作用是提示该词与宴会款待相关。
拆分后的笔画数为12画。
《祭酒》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出自“怀王使人祭太山,召卜官曰:‘奈何?’对曰:‘不告也。’‘若不告,亦君之祸及乎?’‘告无诸,可以心祠也。’怀王使人祭国人,用膳,祭酒不酳,不胥宽怀。
换言之,即怀王派人祭祀太山时,召卜官问他是否告知了太山神灵祭祀目的、方式等事宜。若没有告知,则表示祭祀只是个人心意的表达而已,不会对国家产生影响。
繁体字为:祭酒
在古时候,《祭酒》的汉字写法为祭酔(注意:这是根据古籍文献记载所得)。
1. 在祭祀仪式上,祭酒要为来宾主持宴席。
2. 他被委以祭酒之职,负责主持重要的祭祀活动。
1. 祭司
2. 祭品
3. 祭拜
主祭、祭主、酒宴官
祭神、祭司、祭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