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显示于仪表。《礼记·乐记》:“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孔颖达 疏:“礼以检跡於外是饰貌也。” 陈澔 集说:“饰貌者,礼之检於外。”
(2).装饰表面。《史记·礼书》:“ 孝文 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 孝文 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3).修饰容貌。 汉 刘向 《说苑·建本》:“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后汉书·李固传》:“大行在殯,路人掩涕, 固 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 宋 刘敞 《无为军录事参军马易简可太子中舍致仕》:“控搏利禄者,至於迁籍损年,饰貌匿衰,以缓退休之期。”
"饰貌"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修饰外表或刻意表现出的仪态。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礼记·乐记》载"礼者,所以缀淫也;乐者,所以饰貌也",郑玄注"饰貌谓容貌修饰"。词义体系包含三个维度:
表层修饰义
由"饰"(本义为拭除污垢)与"貌"(容貌仪态)构成的本义,《说文解字》释"饰"为"刷也,从巾从人,食声"(《说文解字·巾部》),指对仪容的物理修饰,如发饰、服饰的整理。
深层掩饰义
在《史记·货殖列传》"饰冠剑,连车骑"的语境中,词义延伸为通过外在装扮掩饰内在本质,如《论衡·超奇》"饰貌以强类者失形"揭示的虚假表象特征。
礼制规范义
作为古代礼制术语,《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体现的服饰制度,强调通过规范化仪容彰显社会等级秩序。
该词在语用中常含辩证色彩,既肯定"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的仪态修养价值,又警惕"饰伪而矜愚"(《韩非子·说林》)的道德虚伪性。现代汉语多用于文学批评领域,特指艺术创作中刻意雕琢的表现形式。
“饰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如下:
指通过外在行为或礼仪展现内在情感,强调礼节的规范作用。例如《礼记·乐记》提到“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孔颖达疏注为“礼以检迹于外是饰貌也”。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礼乐教化中外在仪态与内在情感的协调。
指仅注重表面的修饰,忽略实质内容。如《史记·礼书》记载汉文帝认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主张简化礼仪。常用于批评形式主义或虚伪行为。
字面指对外貌的打扮,引申为刻意装扮以掩盖真实状态。例如《后汉书·李固传》描述李固“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暗含贬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礼记》《史记》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白玉船褊陿别情敝鬼鼻笑残漏叉麻雀冲薄东郡祋殳犯错误方极方形非常冯唐易老忿噪改试构变归同古礼后赶画筹荒流肩随嘉勋桀起劲气金缯老公公辽视列韵隶仆人六命緑洲内美蓬庐辟寒金平进醗醅欺君罔上穷凶极逆器世间全权人财两空睿意生死深隐实价属调司钲笋蕨讨禽梯峤屠絶往年威栗温食物在人亡相訾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