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敌垒的意思、敌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敌垒的解释

敌人的营垒。《六韬·垒虚》:“ 武王 问 太公 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敌垒”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敌”和“垒”两个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敌方构筑的军事防御工事或据点。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及权威引用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字义分解

  1. 敌(dí)

    • 本义指仇敌、对抗者。《说文解字》:“敌,仇也。”引申为敌对、抵抗。
    • 例:两军对垒时,称对方为“敌军”。
  2. 垒(lěi)

    • 本义指军事营垒、防御工事。《说文解字》:“垒,军壁也。”即用土石筑成的屏障或堡垒。
    • 例:古代战争中“深沟高垒”指强化防御工事。

二、复合词释义

敌垒(dí lěi)


三、权威词典引用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定义:“敌方的营垒。泛指敌人的军事据点。”

    例证引《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以薄敌垒。”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释义:“敌对一方构筑的防御工事:突破~。”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注解:“敌军驻扎的堡垒。亦比喻敌对势力的核心阵地。”


四、古籍与文献用例

  1. 《左传·成公十六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塞井夷灶,陈于军中……以薄敌垒。”

    注:描述晋军拆除己方灶台、水井,逼近楚军营垒的战术。

  2. 《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

    “李愬雪夜袭蔡州,直捣敌垒,擒吴元济。”

    注:记载唐将李愬奇袭叛军据点的著名战例。


五、语义延伸与军事文化

“敌垒”在军事语境中强调空间对抗性,常见于历史战争记载。现代汉语中仍用于比喻性表达,如“攻克技术敌垒”指突破行业技术壁垒。其权威性源于古代兵书及史籍的广泛使用,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历史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敌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敌垒(拼音:dí lěi)指“敌人的营垒”,即敌方用于防御或驻扎的军事工事。其中“敌”指敌人,“垒”指用砖石、土块等筑成的防御设施,如堡垒、营垒等。

二、词源与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兵书《六韬·垒虚》,记载周武王与姜太公讨论如何探查敌垒虚实的情节。后世多用于描述军事对抗中敌方的防御据点,例如:“攻击中堡山,官兵力搏敌垒,前赴后继,争相先登”。

三、应用与相关词汇

  1. 军事语境:指敌方具体的防御工事,如城墙、碉堡等。
  2. 比喻用法:可引申为难以攻克的障碍或对立阵营,如“立帜骚坛峻,降旗敌垒平”。
  3. 关联词:近义词包括“敌营”“敌阵”,相关词汇如“堡垒”“营垒”等。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六韬》或相关军事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里山安福跋识不堪设想参看昌图查询雠国牀鋭垂曜促拍躭惊受怕担幢大中颠扑不磨东首杜邮之赐防宿風旌愤郁黼蔀黻纪共模顾累古往雇直横急画本护腊草见所不见脚管捷剟咎吝老家人老生儿亮花花猎获留联柳营江栾公社緑珠坠楼马尾面包车苗木迷眵鸣潄槃护秋烟稔恶日异月新筛箩韶丽烧器圣相十不闲斯琅琅台城危独吾侪遐路销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