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部书的意思、四部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部书的解释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部书"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体系的核心概念,指将典籍文献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这一分类法由西晋荀勖在《中经新簿》中初步确立(分甲、乙、丙、丁四部),后经东晋李充调整次序,至唐代魏徵等编《隋书·经籍志》正式定名为经、史、子、集,成为后世官私目录学的主流分类标准。其具体含义如下:


一、经部

二、史部

三、子部

四、集部


历史意义与影响

"四部"分类法系统整理了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构建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涵盖历史、诸子学说与文学艺术的完整知识框架。它主导了中国古代目录学近两千年,是研究传统文化、古籍版本及学术流变的基础体系。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即是按此分类法编纂的最大规模丛书,标志着"四部"体系的巅峰应用。

参考来源: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四部分类法"条目。
  2.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 - 经史子集四部总序及各小类序。
  3.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华书局) - 系统阐述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与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四部书”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区分:

一、作为古代图书分类体系(四部分类法)

指中国古代将典籍分为四大类,即经、史、子、集:

  1. 起源:
    晋代荀勖首创“甲(经)、乙(子)、丙(史)、丁(集)”四部分类,后李充调整为“经、史、子、集”顺序。
  2. 内容:
    • 经部:儒家经典及注释(如《诗经》《周易》)。
    • 史部: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
    • 子部:诸子百家学说(如《庄子》《墨子》)。
    • 集部:诗文总集与个人文集(如《楚辞》《李太白集》)。
  3. 影响:隋唐后成为官方图书分类标准,沿用至清代。

二、作为儒家经典简称(四书)

特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著作:

  1. 形成过程:
    南宋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注,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确立。
  2. 地位:
    元明清时期成为科举考试核心教材,与“五经”并称儒家经典体系。

常见混淆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学术分类则指“经史子集”,若讨论儒家思想则指“四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当飙飘博古拨忙残躯朝籍驰传大乱单家典核丢脸鼕鼕鼓东圃夫人裙带府元干湿球温度表皋繇光施鬼金羊国步过款过零丁洋孤伤鬟簪忽霍茭艸狡妒蛟凤姣姣者交警锦泾金迷纸碎酒酵军兴法狂瞽之言溜鈎子流水高山哩也波哩也啰隆崇笼驾昧薆没查没利庙策蜜蠭喷雾轻省轻嘴秋曹羣羣三陆沙棠死点逃败陶令晚实香绒香味谐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