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资源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河流、湖泊、冰川等)、地下水及大气降水形成的可更新淡水。其核心含义强调可利用性、动态更新性及稀缺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与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水资源定义为:
“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
该定义突出“可利用”属性,区分于广义的水体概念,强调对人类活动的实用价值。
可再生但有限
水资源通过水循环(蒸发-降水-径流)实现动态更新,但区域总量受气候与地理条件制约。例如中国年均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人均不足全球平均的1/4(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
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与径流存在显著季节性和地域差异。如中国南方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北方仅19%(来源:《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多维度功能
兼具生态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经济功能(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社会功能(饮用水供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全球约20亿人面临缺水压力(来源:UNESCO《世界水发展报告》)。
依据中国《水资源评价导则》(SL/T 238-2020),水资源分为:
(注:部分纸质文献无直接链接,官方报告来源已标注可验证网址)
水资源是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水源,其定义和内涵可从以下角度综合理解:
基本定义
根据权威机构定义,水资源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需具备足够的数量、质量,并满足特定时空的利用需求。广义上包括所有形态的天然水(气态、液态、固态),狭义上特指可更新的淡水资源,如地表水、地下水等。
分类
主要来源
包括河川径流(占淡水资源主体)、地下水、冰川融水、大气降水等。
全球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其中约40%分布在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
分布特点
存在显著时空不均,例如中国东南沿海水量丰富,西北地区干旱少水;夏秋多雨,冬春缺水。
全球约1/4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需通过合理调控、节约用水和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利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或国际水文学术语定义。
百匿冰儿布车部文苍昊侧视称职宠焰漼然底图方明坛方位高田格什文贡法拱形供御寒进煇光汇注餬料家常茶饭煎悴狡伏竭心借重轚互就医慨切刻桷空玄雷皷柳街花巷流霜虑问毛铢马首蒙迷么人木化九隆囊琴聂夷中畔援偏欹如之奈何三韭少许事宽即圆双鹿水楼疏窳松雪道人酸枣随大溜韬吟天南海北突发性武馆显加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