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理或兼摄。《新唐书·杨绾传》:“如其故闕,使司无署摄,听上佐代领。”《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 薛伟 ﹞不觉在任又经三年,大尹陞迁去了。上司知其廉能,即委他署摄县印。”
署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行政术语,主要出现在古代官制语境中,指临时代理或暂时代行某一官职职责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代理职务的临时性
指官员因原职者缺席(如病休、丁忧、迁调等)而临时接管事务,需经上级授权但非正式任命。如《汉书·萧望之传》载:“望之以御史大夫署丞相事”,颜师古注:“署,补也。言非真拜。”
职权范围的限定性
署摄者通常仅行使基本职能,重大决策仍需请示。如《资治通鉴·唐纪》胡三省注:“署摄者,权时管勾,不得与正官同。”
制度化的应急机制
古代官僚体系为保障政务延续性,将署摄纳入法定程序。据《文献通考·职官考》,宋代规定“诸州缺官,以次官权摄”,明确代理次序。
与现代术语的关联
现代汉语中“署理”“摄行”等词与之同源,如《清史稿·职官志》载总督出缺时“以巡抚署摄”,体现制度延续性。
署摄本质是古代官僚制度中应对职务空缺的临时管理机制,兼具程序合法性与职权过渡性特征。其现代延伸意义仍保留于“代理”“暂代”等行政用语中。
“署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指代理或兼摄官职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署摄意为“代理或兼摄官职”,强调临时性职务替代。例如,某官员因升迁、离任或故去,上级会指派他人临时接管其职责。
该词多用于古代官制语境,强调职务代理的合规性与上级授权,不同于现代“兼职”或“暂代”的随意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案例,可参考《新唐书》《醒世恒言》等文献原文。
巴高望上败家精伴乐宝串冰封裨赞猜详昌门缠缴橙丁承总笞榜东牀择对东京梦华录东行不见西行利东作堆放芳兰反叛废淹丰年玉覆是为非火烧眉毛虎爪角铁戟萃截胫剖心迥非九酘酒痨钧弦狂悸朗烛流品楼桑买菜求益南糖能可庖廪绮错七泉曲法入告如履薄冰生的石决明诗题红叶收篷衰秏枢要思归乐夙旧汤壶团粉土包子讬命无从置喙校録晓字挟山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