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柄上刻有饰纹的舀酒浆的器具。
疏勺是古代礼仪活动中使用的舀取器具,其名称与功能可从字源和典籍记载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分解 「疏」本义为疏通、空隙,在《说文解字》中释作「通也」;「勺」指有柄的舀取容器,《周礼·考工记》载「梓人为饮器,勺一升」。二字组合后,特指器身带孔洞的礼仪用勺,主要用于祭祀时滤去酒中糟滓。
二、礼制功能 《礼记·明堂位》记载「疏勺、蒲勺,漆勺也」,郑玄注疏指出疏勺为「疏刻之勺」,即表面镂刻纹饰的漆器。考古发现中,商周青铜器中存在带镂空设计的勺形器,与文献所述的滤酒功能相印证,此类器物多用于宗庙祭祀场合。
三、形制演变 汉代经学家郑众在《周礼注》中区分「疏勺」与「蒲勺」,前者孔疏可滤酒,后者为蒲草编织的祭器。至唐宋时期,随着礼器形制简化,疏勺逐渐退出日常使用,成为仅存于典章中的礼仪名词。
“疏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解释如下:
疏勺(拼音:shū sháo)指古代柄上刻有饰纹的舀酒浆的器具。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古代器物词典》或相关文献。
案牍板平宝牀悖时擘茧跛子不谷常侍倡言春袍怛咤灯期帝郊钝汉耳刮子废居封割風箒烽子概尚陔养告诉广播段鬼出神入国家栋梁海右纮纲画饼充饥惠利虎口逃生建言解闷结绮阁节孝精汰鯨飲记心举假夸多斗靡旷典喇虎满月辟卦棋输先著气吞山河山神烧牛蒐补铜竹王正完利瓦器蚌盘萎枯无名异伍廷芳相玺香云小木小女子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