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倡言的意思、倡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倡言的解释

(1) [propose; initiate]∶提出倡仪;建议

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倡言者,窃不愿于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2) [proclaim]∶扬言,公开提出来

俊疑 飞漏言,还朝,反倡言 飞逗遛不进。——《宋史·岳飞传》

详细解释

(1).首先陈述某种意见;提倡。《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倡言者,窃不愿於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佛牙》:“世人尊佛太甚,但有一人倡言是佛,俗子万众擎跽畏敬……安有敢证其谬者。” 胡藴玉 《<中国文学史>序》:“制科诸公,虽倡言文体,然而伏几面墙,困守帖括,文不徵实,语多蹈虚。”

(2).扬言。《宋史·岳飞传》:“ 俊 疑 飞 漏言,还朝,反倡言 飞 逗遛不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 林儿 意益肆,倡言丛众中,诬主人妇与私。” 郭沫若 《我的童年》四:“ 易先生 当时便退出了学校,他倡言要辞职,这把一学校的人都闹翻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倡言"是汉语中具有明确行为指向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一、本义解析 "倡"字本义为领唱(《说文解字》),引申为倡导、发起;"言"指语言表达。二字组合构成"率先提出主张"的核心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公开地提出某种主张或建议"(商务印书馆,2016,p.145),强调观点的公开性与主动性。

二、词源流变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典籍,《汉语大词典》引《后汉书·郑太传》"倡言义兵"为例证(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第1卷p.1426),显示其自古典时期即承载着"提出重大主张"的语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词义重心从早期的"首倡"逐渐向"公开主张"过渡,现代用法更侧重观点的传播性。

三、用法特点

  1. 行为主体特征:多用于个人或团体作为施动者,如"学者倡言教育改革"。
  2. 语义强度:较"建议""提议"更具正式性和影响力,常见于公共事务讨论。
  3. 句法搭配:常接具体主张作宾语,形成"倡言+主张内容"的结构模式。

近义概念辨析: 与"倡议"相比,"倡言"更强调观点表达而非行动实施;与"宣称"相较,则侧重建设性主张而非单纯声明。

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倡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综合多个来源的信息,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倡言”由“倡”(提倡、宣扬)和“言”(表达)组成,核心含义是积极宣扬某种观点或主张,以引发他人共鸣并促进行动。它既包含口头倡导,也涉及文字、行为等传播方式。

二、详细解释

  1. 提出倡议或建议
    指率先陈述某种意见,并公开提倡。例如:

    • 《三国志》中记载曹植“独倡言者”,表达对时局的建议。
    • 清代阮元倡言学术文化,推动文选楼藏书建设。
  2. 扬言或公开宣称
    带有公开表态甚至警告的意味。例如:

    • 《宋史·岳飞传》提到张俊“反倡言飞逗遛不进”,即公开指责岳飞拖延行军。
    • 郭沫若回忆录中描述易先生“倡言辞职”,引发学校震动。

三、用法特点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三国志》《宋史》等古籍,或现代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公山炳明不可抗拒柴火饭车厂橙膏沉郁赤罗穿望寸土必争倒行點呼點驗番族分子量馆选涣解花宵火林江皋减损见危致命甲子雨晶沁鞠塲榘度钧金束矢可操左券狂悸丽黄立学鸾集路子马蛤梦笔山面折庭争鸟语溺溲陪嫁蚍蜉戴盆帡帏僻野翘袖砌阴任心撒娄撒星晒坪试电笔市欢噬指树彩庶几顺溜纸钿波晚气巍崇五花斜鬌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