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谷的意思、不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谷的解释

(1).不得养;不得相养。《诗·小雅·小弁》:“民莫不穀,我独于罹。” 郑玄 笺:“穀,养。天下之人无不父子相养者,我大子独不然,日以忧也。”《诗·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2).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穀,一本作“ 轂 ”。《左传·僖公四年》:“ 齐侯 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史记·韩世家》:“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庄王 曰:‘善,不穀知詘。’”

(3).不长五谷。《逸周书·文傅》:“土可犯,材可蓄,润溼不穀,树之竹,苇、莞、蒲。”穀,《汲冢周书》作“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谷”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本义为“不善”,属于君主自谦之辞。该词多见于先秦文献,后逐渐被“寡人”取代。以下从语义、用法、典籍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本义与字形演变 “不谷”本字作“不穀”,“穀”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善、美好”,故“不穀”即“不善”之意。因“穀”与“谷”在汉字简化过程中归并,现代多写作“不谷”。《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标注此词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强调其专属性(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二、语用特征与历史演变

  1. 使用身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专用,如《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言“岂不谷是为”,即以此自称。
  2. 替代过程:汉代《礼记·曲礼》载“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不谷”,至秦汉后逐渐被“寡人”取代。
  3. 特殊用例:《老子》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体现道家政治哲学,此例被《中国哲学大辞典》引为经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三、现代语言认知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不谷”属历史词,仅存于文言典籍。值得注意的是《汉字误写辨正》指出,今人常将“不穀”误作“不谷”,虽字形简化合理,但在文献引用时建议保留原字形(语文出版社,2019年)。

注:本文引证来源于《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hd.cnki.net)、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等权威学术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不谷”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用法:

一、词义解释

  1. 本义

    • 原指不结果实的植物(如水稻未灌浆),引申为“不得养”或“无法繁衍后代”,常比喻德行不足或绝嗣。
  2. 引申为谦称

    • 先秦时期,王侯自称的谦词,意为“不善之人”,与“孤”“寡人”并列。例如《左传》中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3. 其他含义

    • 指土地不长五谷,形容贫瘠。

二、使用背景

  1. 使用者身份
    最初为周天子专用,后诸侯僭越使用(如齐桓公、楚国君主)。

  2. 深层寓意
    通过自贬(如“不结果实”“无后”)警示自身勤政修德。


三、例句参考

  1. 《左传·僖公四年》:“与不谷同好,如何?”
  2. 《战国策》:“不谷之国虽小,卒已悉起。”

“不谷”的复杂含义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的自省与礼制。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说文解字》或先秦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嗷然拜见钱跋距不惯仓头灿亮缠挽穿井得人聪谋存视村司促退大礮雕彤短寿促命顿河幡盖風邁風狀沟墉古都黄郎子环裂嘉辞简笔字尖脐椒户瘠枯绝顶聚光慷惋略陈亮丑临本陵诳零钱礼顺毛窝逆防畔盟漂说麒麟雏清本青龙疏祈年气宇曲毁戎歌蹂践神臂弓识裁使鹿时廱殊趋咝溜畏逼相时谐和鞋拽靶儿席卷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