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仳离”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具有特定语境。以下为详细解释:
“仳离”读作pǐ l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嘅其叹矣”,郑玄注解为“女子因凶年被丈夫遗弃”。唐代文献如息夫牧的诗序,以及明清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均延续了“女性被遗弃”的核心含义。
词汇 | 侧重点 | 情感色彩 |
---|---|---|
仳离 | 女性被遗弃 | 悲悯、被动性 |
离异 | 双方平等解除婚姻关系 | 中性、现代性 |
分袂 | 泛指离别 | 中性、文学性 |
“仳离”以古典语境下的婚姻悲剧为核心,现代使用需注意其历史背景和情感指向。如需更全面的文献例证,可参考《诗经》及唐代相关诗文。
仳离(pǐ l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夫妻离散,分别。仳离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其部首分别为人和离。其中,人是汉字的基本部首之一,表示人类;离是一个地位部首,表示离开、分开。
仳离的总笔画数为15画,其中,人部首有2画,离部首有5画,草书的写法中更容易看出人和离这两个部首的特点。现代汉字中,仳离采用了更简化的写法,但还能看出与草书的连贯性。
仳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初,仳离子之乱也。”意为刚刚,仳离使用在谈及国家动乱分裂的情况。在《中庸》中也有使用,表示分离。
在繁体字中,仳离的表示为「闢离」。繁体字中的「闢」是指打开、开拓,与仳离的意思较为相近,但使用频率较低,现代汉字中主要使用简化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仳离的字形有所变化。在篆书中,仳离的写法为「㞢」,在隶书中变为「肺离」,而草书中则变为现代书写的「仳离」。字形的变化反映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形态上的变化。
例句:
1.父母为了孩子的幸福,决定仳离。
2.这对夫妻经历了多年的仳离后最终和好如初。
仳离后(夫妻分开后)、仳离率(离婚率)
分别、离散、离异
团聚、和好、重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