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vaceous and soft] 形容女子行走体态轻盈
亦作“ 嫋嫋亭亭 ”。亦作“ 褭褭婷婷 ”。纤柔轻盈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那些嬝嬝婷婷体态,覷着剔团圆的明月伽伽地拜。” 清 曹寅 《南轩种竹》诗之三:“水文帘外立晴昼,嫋嫋亭亭三十竿。”《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至于脚小,更没有好处,嫋嫋婷婷的一步路也走不来。”《孽海花》第九回:“顿时见那姑娘脸上呆一呆,就嫋嫋婷婷的走到东边桌子上。”
“袅袅婷婷”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niǎo niǎo tíng tíng,主要用于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姿态优雅的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分解
出处与文学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第六十七回:“刚到山门,只见袅袅婷婷一行妇女,在巷道中走将进来。”。这一场景生动刻画了女性行走时的曼妙姿态,成为经典用例。
用法与语境
经典例句
文学关联
在古典文学中,该词常与“弱柳扶风”“莲步轻移”等意象结合,强化女性柔美特质,如《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用“白白嫩嫩,面如出水荷花;袅袅婷婷,身似风中细柳”描绘人物。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用例,可参考《隋唐演义》第六十七回原文。
袅袅婷婷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女性的容貌或仪态优美、温柔。该词语可见于文学作品、古代诗词及现代文言文中,多用于形容女性的动人之姿。
袅袅婷婷共由五个汉字组成,拆分部首为:
袅袅婷婷的总笔画数为12画,具体如下:
《袅袅婷婷》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晋代嵇康的《竹枝词》中,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繁体字中的写法與簡化字相同,即「袅袅婷婷」。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袅」字原形为「褭」,形状近似「衣」字旁加上「乄」旁。而「婷」字原形为「聽」,字形是「女」字旁加上「垔」旁。
与「袅袅婷婷」相关的词语有:
与「袅袅婷婷」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与「袅袅婷婷」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