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僮仆的意思、僮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僮仆的解释

[houseboy;manservant;servant] 仆人

僮仆欢迎。——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清· *********《明史》

风光不与四时同。——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详细解释

仆役。《史记·货殖列传》:“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僕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贫无僮僕,篱落顿决,荆棘丛於庭宇,蓬莠塞乎阶霤。” 唐 王维 《宿郑州》诗:“他乡絶儔侣,孤客亲僮僕。”《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卓王孙 貲财巨万,僮僕数百,门阑奢侈。”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岳青天》:“公以清介自矢,夫人亲掌签押,署中僮僕不过数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僮仆”是汉语中表示古代奴仆的复合词,其词义与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构词法

“僮”本义指未冠礼的少年,《说文解字》释为“未冠也”(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后引申为依附主人的未成年仆役。“仆”原指驾车者,《周礼》注疏称“仆,驭车者也”(来源: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二者组合后泛指侍从。

二、历史语义特征

  1. 年龄限定性:早期特指未成年的男性仆役,如《汉书·卫青传》载“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有同母兄卫长子及姊子夫,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来源: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全译》)。
  2. 身份从属性:作为封建制度下的私有劳动力,《唐律疏议》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律疏议笺解》)。

三、文学语境中的演变

明清小说中词义泛化,如《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的僮仆茗烟”(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校注本)已不强调年龄,侧重主仆关系。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达,口语被“仆人”“佣人”取代(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汇学》)。

四、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标注读音为“tóng pú”,释义为“仆役”(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辞海》强调其“古代对奴仆的统称”(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僮仆”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óng pú,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释义

指家僮与仆役的统称,泛指仆人。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表示侍奉主人的年轻或成年仆人,如《汉书·货殖传》中提到“与用事僮仆同苦乐”,《三国演义》中也出现“聚五家僮仆”的表述。


用法与文献例证

  1. 文学作品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僮仆欢迎”,描绘了仆人迎接主人归家的场景;
    • 王维《宿郑州》诗中“孤客亲僮仆”,以“僮仆”反衬旅途的孤寂;
    • 《明史》记载“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描述仆人在紧急情况下的离散。
  2. 史书典籍
    《史记·货殖列传》强调主人需“节衣服,与僮仆同苦乐”,体现古代主仆关系的阶级性。


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汉书》《三国演义》等典籍的原文片段。

别人正在浏览...

卑贱碧鸡坊宾萌宾闼宾主不解衣擦黑儿草创常宿钞骑乘桴浮海次后搓挲房魏勾抽垢蠹观察关豫瓜皮帽鬼狐涎归来韩昌黎谏诤旌劳京台近局近两年酒村科例列戍溜工罗曼司蛮烟瘴雨马勺子面商明火墨山木瓦慕仰峭狭七觉倾心圈盘腿苒袅散伤丑害石铓爽朗束兵秣马数道太寝头状花序頽隳脱骨换胎文练五华无骹尊下井投石香杖乡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