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叩阙的意思、叩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叩阙的解释

犹叩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控代》:“﹝ 苏辙 ﹞因兄坐诬成狱,众奸攒害,百口难分,特来叩闕陈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成 入狱,相顾悽酸。谋叩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叩阙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法律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指古代百姓或官员直接到皇宫门前击鼓鸣冤、陈述诉求的行为。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 基本释义

    “叩”意为敲击、叩击,“阙”指代皇宫门前的瞭望台或宫门,合称即“叩击宫门”。该词最早见于《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官吏或百姓直接向皇帝申诉冤屈”。《辞源》进一步补充,此行为是古代“直诉制度”的体现,通常伴随击打登闻鼓等仪式,如《明史·刑法志》载“民有冤抑,许击登闻鼓,或诣阙自陈”。

  2. 历史背景

    叩阙制度始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是封建司法体系中“越级上诉”的特殊途径。据《唐律疏议》记载,若地方官府断案不公,百姓可赴京城“叩阙陈情”,但需承担“冲撞宫禁”的风险。明代海瑞曾因谏言触怒皇帝而“叩阙请罪”,成为历史典故(《明史·海瑞传》)。

  3. 文化内涵

    叩阙行为反映了古代“天听自我民听”的政治理念,象征皇权对民意的终极裁决权。但因程序严苛且后果难测,实际案例较少,更多见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忠谏精神,如《三国演义》中董承“夜叩宫门”密献血诏的情节即源于此制。

网络扩展解释

“叩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òu quē,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臣民敲击宫门或官署大门的行为,以示对君主或高官的恭敬,后引申为直接向皇帝申诉或请求的行为。


二、详细解释

  1. 词义来源

    • “阙”指宫阙(皇宫或官署的大门),因此“叩阙”字面意为“敲击宫门”。
    • 与“叩阍”(hūn)同义,后者特指向皇帝申诉冤情或请求。
  2. 历史背景
    古代百姓或官员若遇重大冤屈或请求,需通过叩阙仪式向皇帝直接陈情,属于一种特殊的上诉途径。例如明代陈汝元《金莲记·控代》中记载:“苏辙因兄蒙冤入狱,叩阙陈情”。

  3. 现代引申义
    现多比喻向上级或权威人物请教、求助,如“叩阙请教老师问题”。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出处或例句,可参考《金莲记》《聊斋志异》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典蚕豆层龙绝艺懘惉重围带眼打麻将黨人碑倒君电磁铁趸售法流放开脸皮高墙龟毛寒林笋出缓限回环贿通江沱嘉实诘调借交积灰机籁痉笑吉月克核狂豪老好凉扇落尘买卜煤烟鸣蛇諵諵喷口强中自有强中手绮刻嘁嘁喳喳鹊渚燃爆撒娄深迂实价失粘食土通好腿杆危象为性嵬崖闻知窝隐五时副车诬引无躁响音孝烈谢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