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蕃兵的意思、蕃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蕃兵的解释

宋 代在边境地区招募少数民族组成的边境守军。蕃,通“ 番 ”。《宋史·兵志五》:“蕃兵者,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蕃兵是宋代西北边境地区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事力量,主要用于防御西夏等外敌。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背景
    蕃兵为北宋四大兵种之一(与禁军、厢军、乡兵并列),由归附的羌族、吐蕃等部族壮丁组成,分布于陕西、河东等宋夏边境地区。其建立始于宋夏战争时期(11世纪),因北宋面临西夏军事压力,需借助熟悉地形的少数民族力量巩固边防。

  2. 组成与来源

    • 主体为“内属诸部落”的蕃户,即归附宋朝的党项、吐蕃、羌等族,以部族为单位编制。
    • 招选标准为“壮勇者”,首领多由部族酋长世袭担任,如《宋史》记载“酋长世袭,总隶于军将”。
  3. 制度特点

    • 军事化组织:按部族“团结以为藩篱”,兼具地方军与边防军职能,承担戍边、筑城等任务。
    • 羁縻政策:保留部族结构,但需接受宋朝官职(如都军主、副军主)并登记户籍,形成“以夷制夷”的控制体系。
  4. 历史作用
    蕃兵作为西北防务主力,在抵御西夏入侵、平定边乱中发挥关键作用。如《宋史·兵志》称其“藩篱之兵”,中国知网研究指出其“成为北宋西北防务的主力”。

  5. 与其他兵种区别
    不同于禁军(中央军)和厢军(地方杂役军),蕃兵具有“兵民合一”特性,且存在时间较短(约百余年),随宋夏战争形势变化而逐渐消亡。

如需进一步了解蕃兵编制细节或军事战役案例,可查阅道客巴巴与中国知网的专题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蕃兵》是一个汉字词,它的意思是指在古代中国边境地区征兵的士兵。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左边是“艹”部,右边是“兵”部。它的笔画数目是13画。 《蕃兵》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兵制体制。在古代,中国为了保护边境地区的安全,需要在边境地区征兵。这些被征来的士兵就被称为《蕃兵》。 在繁体字中,《蕃兵》的写法为「蕃兵」。这个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笔画的书写方式略有差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如果要写《蕃兵》,可以使用「番兵」来表示。这个写法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 以下是一个例句: “边关上的蕃兵守卫着国家的边疆,保护着国家的安全。” 与《蕃兵》相关的组词有「蕃地」、「蕃军」等。这些词都与边境地区和军事有关。 近义词可以是「边军」、「防卫军」等,它们也描述了类似的意思,即保卫边境的士兵。 反义词则可以是「平民」、「百姓」等,这些词表示非军事身份的人民。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