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众语的意思、大众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众语的解释

1934年 上海 展开语文如何接近民众的讨论,认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与大众有隔阂,提出了“大众语”的口号,也就是说,要建设一种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适合大众需要的语文。大众语论战给当时废止白话、恢复文言、提倡尊孔读经的逆流以很大打击,对新文学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起了推进作用。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我对于大众语的问题,一向未曾研究,所以即使下问,也说不出什么来。”亦称“ 大众语文 ”。 鲁迅 《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反对大众语文的人,对主张者得意地命令道:‘拿出货色来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众语是现代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为普及教育、推动文化革新而提倡的,以广大民众日常口语为基础、通俗易懂且规范化的语言形式。其核心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定义与语言特征

大众语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主张打破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局限,建立服务于工农群众的语言体系。其典型特征为:

  1. 词汇通俗化:采用民众生活中的常用词汇,避免生僻字或文言残留(如“之乎者也”),例如用“吃饭”代替“用膳”。
  2. 语法口语化:句式结构贴近口头表达习惯,如多用短句、主动语态,减少复杂修饰(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40页)。
  3. 表达规范化:在通俗基础上建立统一标准,消除方言隔阂,促进全国范围内的交流(来源:语言学核心期刊《中国语文》2019年第4期“近代语言运动研究”专题)。

二、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

大众语运动兴起于1930年代,由陈望道、叶圣陶等学者推动,是对文言文复古思潮的反拨。其目标是通过语言革新实现文化普及: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 区别于“白话文”:白话文侧重书面语改革,而大众语涵盖口语实践,要求彻底贴近民众生活。
  2. 区别于“方言”:虽吸收方言词汇,但需剔除地域局限性,构建跨区域的通用表达(来源:《汉语方言学导论》,游汝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当代延伸:现今“大众语”理念融入普通话推广政策,强调语言服务民生、消除信息壁垒的功能(来源: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网络扩展解释

“大众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1.基本定义

大众语指通俗易懂、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强调被普通民众广泛使用、理解和接受。它与专业领域的术语或文言文相对,更贴近日常交流需求,注重传播效率。

2.历史背景

3.核心特点

4.应用场景

大众语常见于社交媒体、新闻、文学作品、公共宣传等领域,因其易于理解且感染力强,能有效拉近信息与普通人的距离。

5.相关延伸

鲁迅等学者曾参与讨论大众语问题,认为语言改革需贴近民众实际需求,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或学术观点,可参考权威来源如查字典(-3)或知网。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公百年大计保盈持泰别柎泌阳不差捕役惨目长笛朝觌沉郁崇福出壳辞富居贫翠樾挡牌等待雕影芬芬凤卣跟梢公审观察员鼓捣鲑泡泓宏化缉吉福积极性烬骨虮蝨涓埃之力铿亮乐不思蜀列山氏厉行节约六王旅魂缦田贸取麪板免解进士母气潜息青雕蛩蚷全网通取缔瑞圣花山狖省物时德事务主义数量词私椷四食时涕淫淫外役纨质稀里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