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格的意思、敕格的详细解释
敕格的解释
朝廷颁定的律法。《新唐书·柳登传》:“ 登 字 成伯 ,淹贯羣书,年六十餘,始仕宦。 元和 初,为大理少卿,与 许孟容 等刊正敕格。”《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玄龄 等定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又删 武德 以来敕格,定留七百条,至是颁行之。”
词语分解
- 敕的解释 敕 ì 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告诫: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顿。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网络扩展解释
“敕格”是古代法律术语,指朝廷制定的律法或法律规范,常见于唐代及以后的法制体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 读音:chì gé(注音:ㄔˋ ㄍㄜˊ)。
- 结构:“敕”指皇帝诏令,“格”为法律条文,合称表示由朝廷颁布的成文法规。
2.历史背景与用例
- 唐代法律体系:唐代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其中“格”是对律法的补充或修正,而“敕格”特指经皇帝诏令确认的法规。例如:
- 《资治通鉴》记载,房玄龄等人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修订法律时,曾“删武德以来敕格,定留七百条”。
- 《新唐书·柳登传》提到,柳登在元和初年任大理少卿时,参与“刊正敕格”。
3.功能与性质
- 法律效力:敕格具有最高权威性,是司法实践的重要依据。
- 编纂方式:通常是对前朝或现行法律条文的整理、修订,以适应新的治理需求。
4.与其他法律形式的关系
- 与“律”(基本法典)、“令”(行政规章)、“式”(实施细则)并列,共同构成唐代法律体系。
若需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敕格(chì gé)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为“命令”或者“敕令”。该字的拆分部首为“讠(讠就是“言”的意思)”和“各”,在笔画上有11画。下面将分别介绍敕格的来源、繁体写法、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来源:
敕格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其中,“敕”是一个意为“命令”的汉字,用于皇帝发布命令或者文书的场合。而“格”则指代纸张,表示内容要被记录下来。因此,敕格即为命令被记录下来的意思。
繁体写法:
《敕格》的繁体写法与简体写法相同,都是敕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敕格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汉字的写法已经统一,所以我们使用的敕格形状是现代汉字的写法。
例句:
1. 帝王敕格,万众遵循。
2. 敕格下达,有请官员进朝。
组词:
1. 敕令(chì lìng):皇帝发布的命令。
2. 敕文(chì wén):记载敕命的文书。
近义词:
1. 法令(fǎ lìng):国家或者政府颁布的法律规定。
2. 命令(mìng lìng):表示一种强制性的要求或者指示。
反义词:
1. 请示(qǐng shì):请求指示或者请示上级的意见。
2. 批准(pī zhǔn):对某项请求或者行动给予正式的认可。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