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ter logging and drought]∶水涝和干旱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land and water]∶水陆
水旱交界
水涝与干旱。《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贾公彦 疏:“水旱降为荒凶也。”《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閒,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唐 杜甫 《雷》诗:“水旱其数然, 尧 汤 免亲覩。”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自朕登极以来,内外交讧,兵连祸结,水旱洊臻,灾异迭见。” 马南邨 《燕山夜话·围田的教训》:“这就证明,围田和圩田等等都是与水争地,盗湖为田,其结果必遭水旱之灾。”
水旱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释义体系,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自然现象本义 指水灾与旱灾的并称,源自古代农耕文明对自然灾害的分类体系。《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十有二曰除水旱之害",体现古代灾害治理体系中对水旱灾害的系统认知。这种天象异常在《汉书·食货志》中亦有"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的灾异记录。
二、地理环境指代 特指水域与旱地的地貌特征,《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界定为"水田和旱田;水浇地和旱地"。这种地理概念常见于古代土地制度文献,如《宋史·食货志》载有"凡田分二等,曰水田,曰旱田"的土地分类标准。
三、农事活动延伸 指代水利灌溉与抗旱技术,如《齐民要术》"水旱之岁,须预蓄备"强调农业防灾措施。该用法在清代《农政全书》中得到进一步扩展,形成包括疏浚河道、建造陂塘等系统化农事技术体系。
四、政治经济隐喻 古代文献常以"水旱"指代社会动荡,如《盐铁论·水旱》载贤良文学与大夫论战时,将"水旱"现象与苛政暴敛相联系,形成"政失则灾生"的天人感应学说。这种政治隐喻在唐宋奏疏中频繁出现,成为规劝帝王施行仁政的修辞范式。
“水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水涝与干旱
指两种自然灾害:水灾(因降雨过多或河流泛滥导致的涝灾)和旱灾(因长期无雨导致的干旱)。这是该词最核心的释义,广泛用于描述农业、气候相关的灾害。例如: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史记·平准书》)
水陆(次要含义)
少数文献中,“水旱”也指水域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水旱交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水旱灾害的具体案例或防治技术,可参考《史记》《周礼》等文献或农业史研究资料。
白槎保安扁巾避迹违心笔论閟重车轮充美冲佑观吹胡子瞪眼楚囊之情存孤大阙涤耳抵玑斗臣二婚遏制贩夫走卒罘罕古槎话盒子灰蜨浑窳赍传节变岁移阶品界然开襆堪笑烂脱灵鹊凌夷乱头粗服麻葛糕梅花墅门门灭户灭息名族摸哨南郑念道湓濞青纻权藉热闹上迁沙苑市平松阿耸肩宋玉田陶成天气预报天诛地灭拖船闲废消极修辞夕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