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缣的意思、断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缣的解释

残缺不全的画幅。 宋 陆游 《龙眠画马图》诗:“断縑岁久墨色暗,逸气尚若不可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其本义为断裂的绢帛,引申指残缺不全的书画或文字。从构词结构看,“断”为动词,表断裂、不完整;“缣”为名词,指古代质地细密的双丝细绢,常用于书画创作或文字记录。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宣和画谱》中“断缣残墨,人所收存”一句,即形容书画作品的残缺状态。

在具体用法中,“断缣”既可作名词使用,如明代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提到“断缣寸纸,皆足为宝”,强调残破绢帛的文物价值;也可构成“断缣尺楮”“断缣寸纸”等四字短语,如清代《佩文斋书画谱》收录的“虽断缣寸纸,皆被收采”,均指向古代艺术品的片段性遗存。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献学、文物鉴定等领域,形容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当导致的典籍、书画局部缺失现象。

相关权威典籍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残缺不全的书画卷轴”,《辞源》则注“缣帛断裂,喻文字图画残缺”。这一释义体系体现了该词从物质载体到文化符号的语义演变,契合汉字“以形载道”的特质。

网络扩展解释

“断缣”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代残缺不全的画作或绢帛类艺术品。以下是具体解释:

  1. 词义解析

    • 字面构成:“断”指断裂、残缺;“缣”是古代的一种细密丝织品,常用于书画载体。组合后形容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当导致破损的绢帛画作。
    • 引申含义:可泛指残缺的艺术品或文献,常带有对历史遗存不完整的惋惜之情。
  2. 文学用例
    宋代陆游在《龙眠画马图》中写道:“断缣岁久墨色暗,逸气尚若不可羁。”
    此句通过“断缣”描绘古画因年代久远而褪色破损,但画中骏马的“逸气”(超凡气韵)仍留存,体现艺术价值的持久性。

  3. 文化背景
    古代书画多绘制于绢帛(即“缣”)上,易因保存环境受损。因此“断缣”一词常见于诗词文赋,既是对实物的描述,也暗含对文化遗产残缺的感慨。

  4. 现代使用
    当代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语境,如艺术史研究中描述文物状态,或比喻事物因时间流逝而失去完整性。

由于该词较生僻,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需更权威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书画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抱膺跋涉鼻肿眼青长廊常期谗陷趁职点璧电气灯定昆池读物风格分宅俯擗干戚高山赓飏弓室广寒龟津好合槐市画凭俭啬井渫金花银灸疮九重泉顆鹽扣砌揆情审势临危毛根没清头免官民夷篇述辟雍清轨轻俊耆英社冗笔阮舍伤心社稷生捕审形寿头说项澍意司怪私心妄念遂僞弹词外鹜往初位地歍唈校刀手谢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