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眠的意思、三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眠的解释

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唐 李白 《寄东鲁二稚子》诗:“ 吴 地桑叶緑, 吴 蚕已三眠。” 宋 惠洪 《次韵曾英发兼简若虚》:“弟兄骏气驥堕地,自怜老欲蚕三眠。”《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指柽柳(即人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时时伏倒。《三辅故事》:“ 汉 苑中有柳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故柽柳又称三眠柳。 明 徐渭 《子侯芳园》诗:“未羡三眠柳,那论并萼莲。” 清 陆求可 《殢人娇》词:“东风偏急,三眠乍起,共波光争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眠"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1. 本义:指蚕在生长过程中经历的三次蜕皮休眠现象

    这是该词最核心的含义。蚕在幼虫期会经历多次蜕皮,每次蜕皮前会停止进食、昂头不动,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称为“眠”。其中,第三次蜕皮前的休眠状态即被称为“三眠”。这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其向成熟期过渡。此义项源于古代农桑实践和对蚕生长周期的观察记录。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引申义:常作为“三眠柳”的简称,指代柽柳(又名观音柳、红柳)

    由于柽柳的枝条柔弱,在风中摇曳时常常低垂,姿态仿佛人疲倦欲睡,古人便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三眠”,意指其像经历了三次睡眠般慵懒低垂。后来,“三眠”或“三眠柳”便成为柽柳在诗词歌赋中的一个雅称或代称,带有文学意象色彩。此用法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总结来说,“三眠”一词的核心含义与蚕的生理特性相关,特指其第三次蜕皮休眠期;其引申义则借用了这种休眠的姿态,用以形象地描绘柽柳枝条低垂的形态,成为该植物的别称。

网络扩展解释

“三眠”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蚕的生理现象

  1. 基本释义
    指蚕在生长过程中经历的第三次蜕皮。蚕从初生到成蛹会蜕皮三到四次,每次蜕皮时进入不食不动的“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即称为“三眠”。例如唐代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中“吴蚕已三眠”即描述此现象。

  2. 南北差异
    据《醒世恒言》记载,北方蚕多为三眠,而南方蚕多为四眠,蜕皮次数影响饲养周期和桑叶供给时间。

二、柽柳的拟人化描述

指柽柳(又称“人柳”)的柔弱枝条随风伏倒的姿态。典故出自《三辅故事》,描述汉代宫苑中的柳树“一日三眠三起”,故柽柳得名“三眠柳”。

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昂首天外安劝币齎波委云集不坏身不揪不睬不支残俸藏彄颤笃笃乘骑逞勇打鬼淡蒙蒙瞪矒地经洞若观火独雁耳闻不如目睹阏与方田奋笔鳏对古董归敬龟婆古经果敢黑兜虫几禁锦肆积玉居诸揽搭郎耶草羸国灵迹龄梦丽山麻痹大意貌取迷天步障默然无语南柯一梦扭送清郎旗帜鲜明散别色力沙风圣治申审实济爽神漱酒贪功起衅题括外事系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