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敌的意思、公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敌的解释

[public enemy] 共同的敌人;对社会构成威胁的人

详细解释

共同的敌人。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六月上旬, 塞尔维亚 人復开省会,合同种人九十四万以抗新政府,且宣言自今以往,视 马哥耶 人为公敌。”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惴惴然的镇上人这样想时,觉得学校里的行为不仅同于盗贼,而且危害公众,简直是全镇的公敌。”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公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公敌”指共同的敌人或对社会构成威胁的人,拼音为“gōng dí”,注音为“ㄍㄨㄥ ㄉㄧˊ”。这一概念强调个体或群体因行为、立场与公共利益相悖,成为被广泛反对的对象。

  2. 语境与引证

    • 在文学作品中,如《文明小史》第二十三回提到:“世兄说出这些败兴话来,弄得大众离心,这不成了诸同志的公敌么?”,此处“公敌”指因言行导致集体排斥的人。
    • 梁启超在《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中描述塞尔维亚人联合反抗新政府时,称“视马哥耶人为公敌”,体现“公敌”作为政治或社会对立面的含义。
  3. 社会属性
    该词常隐含对公共秩序或价值观的威胁。例如叶圣陶《倪焕之》中,学校的行为被民众视为“全镇的公敌”,反映其行为危害了公众利益。

  4. 扩展含义
    现代语境中,“公敌”可泛指被主流舆论或群体共同抵制的对象,如环境破坏者被称为“生态公敌”,或网络暴力中的“舆论公敌”。

  5. 语言特点
    作为成语,“公敌”由“公”(公共)与“敌”(敌人)组合而成,强调对立面的公共性,而非个人恩怨。

总结来看,“公敌”既可用于具体的历史、文学事件,也可抽象指代威胁公共利益的现象,其核心在于“共同反对”的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公敌》的意思

《公敌》指的是对整个社会、国家或群体的利益产生重大威胁或危害的敌对势力或个人。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违背公共利益、不顾大众福祉的人或组织。

拆分部首和笔画

《公敌》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公”字的部首“八”,右边是“敌”字的部首“攵”。它的笔画总数为16划。

来源

《公敌》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战国时期的《论语·公冶长》,其中孔子用“公敌”形容自己。这个词在后来的历史上逐渐演化,形容那些对整个社会、国家或群体造成威胁的势力或个人。

繁体

《公敌》的繁体字为「公敵」。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公敌的写法可能略有变化。然而,其基本的含义和用法并未改变。

例句

1. 这个恐怖组织是社会的公敌,必须尽快被消灭。

2. 腐败是人民的公敌,我们必须坚决打击。

3. 那个企业与社会利益相悖,已成为公敌。

组词

公敌没有固定的常见组词搭配,但可以与其他词语连用来形容特定的情况,比如「政治公敌」、「经济公敌」等。

近义词和反义词

与公敌相关的近义词有「社会敌人」、「公共敌人」。而反义词可以是「社会贤德」、「公共利益」。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