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毒。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缴奏私书论》:“若阴邪不可告人之事,公然著之简牘,责令君子改行从己,其险螫之性,非可理遣。”
“险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ǎn shì,主要用于形容阴险狠毒的性格或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由“险”和“螫”组合而成:
文献用例
清代俞正燮在《癸巳存稿·缴奏私书论》中写道:“其险螫之性,非可理遣”,形容某些人用阴险手段逼迫他人屈从,难以用道理说服。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语境,描述心术不正、手段隐蔽的狠毒行为。例如:“此人表面谦和,实则暗藏险螫。”
补充说明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代文献和现代词典释义,可供古典文学阅读或词语研究参考。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癸巳存稿》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险螫(xiǎn zhé)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下面是对该词的拆分、来源、繁体、古代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
险(xiǎn)的部首是阝(阜),共有10个笔画;螫(zhé)的部首是虍(虎),共有16个笔画。
险螫是一个汉语合成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其繁体形式为「險螫」。
在古代汉字中,险可以写作「險」,而螫可以写作「蠐」。
1. 由于山路险螫,我们决定搭乘直升机。
2. 这种毒蛇的螫非常痛苦。
险螫可以用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危险、险恶。
险螫的近义词包括:危险、峻峭、险要。
险螫的反义词包括:安全、稳定、宽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