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玉的意思、授玉的详细解释
授玉的解释
给予玉圭。古代诸侯相朝,互相授受以玉为礼。《左传·成公三年》:“ 齐侯 朝于 晋 ,将授玉。” 杜预 注:“授玉,行朝礼。” 孔颖达 疏:“玉谓所执之圭也。凡诸侯相朝,升堂授玉於两楹之间。”《左传·成公六年》:“ 郑伯 如 晋 拜成, 子游 相,授玉于东楹之东。”
词语分解
- 授的解释 授 ò 给,与:授予。授权。授命。授奖。授旗。授衔。授意。 教,传给:授业。 受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玉的解释 玉 ù 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美,尊贵的,敬辞: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称别人的
专业解析
“授玉”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在隆重礼仪场合中,一方将玉制礼器(如玉圭、玉璧等)郑重地授予另一方。这一行为主要见于先秦至汉代的典籍记载,是古代礼仪制度,尤其是朝聘、会盟等重大政治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仪节。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
字源本义与核心动作:
- “授”: 意为给予、交付。《说文解字·手部》:“授,予也。” 强调主动将物品交予对方的行为。
- “玉”: 此处特指用作礼器的玉制品,如圭、璧、琮、璋等。在古代中国,玉被赋予极高的文化价值,象征权力、信义、美德和等级秩序。《说文解字·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者。” 玉器是身份、地位和信用的重要凭证。
- “授玉”合义: 即郑重其事地将玉制礼器交付给对方。这并非普通的物品交接,而是承载着特定政治、礼仪或象征意义的行为。
-
礼仪制度中的具体应用(核心场景):
- 诸侯朝觐天子: 这是“授玉”最典型的场景。诸侯前往王都朝见天子时,需按照严格的礼仪程序,向天子进献代表其身份和忠诚的玉圭(或璧)。天子在接受诸侯的“献玉”后,会举行“授玉”仪式,将玉圭(或璧)郑重地交还给诸侯。这一“授-受”过程象征着天子对诸侯身份的确认、权力的认可和君臣关系的确认与维系。如《周礼·秋官·小行人》记载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 其中圭、璋、璧、琮、琥、璜均为玉礼器,其交接(包括授与受)是朝聘礼仪的核心环节。
- 诸侯间会盟、聘问: 在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中,如缔结盟约(会盟)或互相访问(聘问),使者或国君之间也常以玉圭或玉璧作为信物进行交接。“授玉”在此象征着两国间盟誓的成立、信义的承诺或友好关系的建立。《仪礼·聘礼》详细记载了诸侯国之间使者聘问时交接玉圭(称为“圭”)的复杂礼仪程序,其中包含“授玉”的环节。
- 册命、赏赐: 天子或上级贵族向下级贵族或功臣授予爵位、封地或官职时,有时会伴随“授玉”的仪式,所授之玉(如玉圭、玉璋)成为其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物。
-
文化象征与深层含义:
- 权力与身份的象征: 玉礼器是等级制度的物化体现。天子“授玉”给诸侯,是对其统治地位合法性的确认;诸侯间“授玉”,是彼此承认对等地位的象征。
- 信义与承诺的凭证: 玉因其温润、坚韧、表里如一的物理特性,被古人赋予“信”的品德。“授玉”行为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庄重的承诺和信用的保证,尤其在会盟、聘问中,玉器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信物。
- 礼仪秩序的体现: “授玉”并非简单的物品传递,而是一整套严格、繁琐的礼仪程序的一部分。其动作、方位、时机、所用玉器的种类和尺寸等,都需严格遵循礼制规定,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秩序和等级的尊崇。如《礼记·曲礼下》提到:“执玉执轻不执重”,规定了持玉的礼仪规范。
- 沟通天人的媒介(引申): 玉在古代也被认为具有通灵的特性,常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虽然“授玉”主要指人际间的礼仪行为,但其选用玉器本身也隐含了这种神圣性。
“授玉”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中的一个专有术语,特指在朝觐、会盟、聘问、册命等重大政治外交场合中,按照严格礼制规定,将玉圭、玉璧等礼器郑重授予对方的行为。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玉这一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媒介,完成对权力、身份、信义、承诺的确认与交换,是维系古代社会等级秩序和邦交关系的重要仪式环节。该词承载着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
参考来源:
- 《周礼》 (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古代职官与礼仪制度,是研究“授玉”在朝聘礼仪中应用的核心文献。
- 《仪礼》 (中华书局点校本):详细记录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各种礼仪规范,其中《聘礼》篇对诸侯国间使者交接玉圭(授玉)的仪式有详尽描述。
- 《礼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阐释礼的意义与精神,包含对用玉原则和礼仪规范的论述,有助于理解“授玉”的文化内涵。
-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影印本):提供“授”、“玉”二字的字源学解释,是理解词汇本义的基础工具书。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在注释《左传》记载的诸侯朝聘、会盟事件时,常涉及“授玉”等礼仪细节,提供历史实例。
-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华书局):现代学者对古代礼仪的系统研究,有助于理解“授玉”在整个礼仪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注:由于古籍文献本身通常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来源标注的是学术界通用的权威版本出版社,供读者按图索骥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授玉”是古代礼仪中的特定行为,主要含义和背景如下:
-
基本含义
指诸侯朝见时互相授予玉圭的礼仪。玉圭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这一仪式体现了周代礼制中的等级规范与邦交礼节。
-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 出自《左传》,如《成公三年》记载齐侯朝见晋侯时“将授玉”,杜预注“授玉,行朝礼”,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为“升堂授玉於两楹之间”。
- 仪式通常在殿堂的特定位置(如东楹之东)进行,细节严谨,反映周代诸侯国间的外交规范。
-
现代引申义(需谨慎参考)
极低权威性资料提到“授玉”被引申为传授品德或知识(如玉象征珍贵),例如形容教育行为。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现代比喻性扩展。
建议:研究该词时,应以《左传》等古籍及权威注解为主,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别人正在浏览...
拜赐宾雀采畿苍惶超烘爡爡趁朝撑门面畜德磁盘驱动器打耗大乱淡巴姑荡荡独步春荰蘅翻褂子法星风颷凤女祠跪土地瞽瞍谷音諕煞后患借枢吉利草金鲸今日个扛鼎抃牛苦难深重勒崇逻卒録序率率麦穗两歧乃昔内蒙古高原丕诞迫陿迁项搴撷轻贷轻轻瞥瞥森映上急时禁守义鸘裘天夺之魄霆击吐捉枉口嚼舌晚月问事帘吴越曲污尊相敝宪秩宵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