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瘦臞 ”。1.干缩。《周礼·地官·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敛而入於膳府” 汉 郑玄 注:“珍异,四时食物也。不售而在廛,久则将瘦臞腐败,为买之入膳夫之府。”
(2).清瘦;瘦。《文子·自然》:“ 尧 瘦癯, 舜 黧黑。” 明 徐渭 《答王口北书》:“承此食肉之盛惠,得免瘦癯。” 王西彦 《人的世界》:“画家年龄在四十左右,头顶半秃,面孔瘦癯。”
“瘦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òu qú,主要用于形容人或物体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人消瘦
指人体因疾病、营养不良、衰老等原因导致的极度瘦弱,常带有“清瘦”的意象。例如《文子·自然》中提到“尧瘦癯”,即用此词描述古代帝王因操劳而身形消瘦。
指物体干缩
在古文献中,该词也用于描述食物等物品因久置而干缩腐败的状态。如《周礼》郑玄注提到“久则将瘦臞腐败”,即指食物变质干缩。
用于人物描写
用于物品描述
常见于古籍中,如“珍异食物久置瘦臞腐败”(《周礼》注)。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古籍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文子》等文献。
《瘦癯》一词是形容人或动物非常瘦弱、憔悴的状态。它是一个用来描绘身体瘦弱虚弱的形容词。
《瘦癯》这个词的部首是疒部和肉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1。
《瘦癯》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被用来形容人体非常瘦弱。后来逐渐在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被广泛使用。
《瘦癯》的繁体字为「瘦癯」,发音和意义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有些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瘦癯》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为「瘦骍」,其中的「骍」表示瘦弱、憔悴的状态。
1. 他最近工作太辛苦了,瘦得像根竹竿,真是瘦癯之极。
2. 这只流浪狗被忍受了长时间的饥饿,变得十分瘦癯。
瘦瘦弱、瘦削、瘦巴巴、瘦干、瘦皮猴
瘦弱、消瘦、憔悴
健壮、肥胖、丰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