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守死的意思、守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守死的解释

(1).坚持到死而不改变。《论语·泰伯》:“篤信好学,守死善道。”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贰。” 唐 颜真卿 《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於戏!逆鳞劘上,匡救之义深;守死不回,人臣之致极。” 清 龙启瑞 《鲁隐公论》:“又曰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言守死之道。”

(2).誓死守卫。《文子·符言》:“是以君子不外饰仁义,而内修道德,俢其境内之事,尽其地方之广,劝民守死,坚其城郭,上下一心,与之守社稷。”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故 司州 刺史 蔡道恭 ,率厉义勇,奋不顾命,全城守死。”《北史·李崇传》:“ 祖悦 守死穷城, 平 乃部分攻之,斩 祖悦 ,送首於 洛 。”

(3).谓执意。《水浒传》第七二回:“ 李逵 便道:‘説 东京 好灯,我也要去走一遭。’ 宋江 道:‘你如何去得?’ 李逵 守死要去,哪里执拗得他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守死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从字义分解与典籍用例两方面综合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分解

    • 守:本义为“防卫、坚持”,《说文解字》释为“守官也”,引申为坚守原则、职责或信念。
    • 死:此处非指生理死亡,而是强调“至终不变”的极端状态,如《论语·泰伯》中“死守善道”的用法。

      合义:指以生命为代价坚守某种信念、职责或立场,体现至死不渝的决绝态度。

  2. 词典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守死”包含两层含义:

    • ① 誓死守卫:如“守死善道”(《论语·泰伯》),指为捍卫正道而甘愿牺牲。
    • ② 固执不改:如“守死无贰”(《旧唐书》),形容顽固坚持己见,拒不改变。

二、典籍用例与语境分析

  1. 儒家伦理中的“守死善道”

    孔子提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强调以生命捍卫道德理想。此语境下,“守死”被赋予崇高的道德价值,成为士人精神标杆(参考:中华书局《论语译注》)。

  2. 历史文献中的贬义用法

    部分典籍如《后汉书》批评“守死不通时变”,指盲目固守旧规而不顺应时势,含贬义色彩(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后汉书集解》)。


三、文化内涵与演变

“守死”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坚守”的双重性:


四、现代使用与延伸

现代汉语中,“守死”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如:


“守死”的本质是以极端方式表达对信念的忠诚,其价值评判高度依赖具体语境,既可能颂扬崇高气节,亦可能批判顽固不化。理解该词需结合历史背景与文本意图,避免单一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守死”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坚持到死而不改变

指对信念、原则或目标的坚守至生命终结。例如《论语·泰伯》中提到“篤信好学,守死善道”,强调对善道的终身坚持。三国时期嵇康在《家诫》中也提到“守死无贰”,形容意志的不可动摇。


二、誓死守卫

多用于军事或防御场景,表示拼死保护某地或某人。如《北史·李崇传》记载“祖悦守死穷城”,描述将领坚守城池至死的决心。南朝任昉的《奏弹曹景宗》中也有“全城守死”的表述。


三、执意、坚持己见

带有主观固执的意味,常见于口语化语境。例如《水浒传》第七十二回中,李逵“守死要去”东京看灯,体现其倔强的性格。


补充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典文献和现代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北史》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题伴种爆肚儿鼈咳觇人蝉蜕蛇解尘气担惊忍怕大小米大做文章登名诋呵低眉东扭西歪斗侃迩人耳余发生认识论奉粟腐肠负海负责制和服撝披混进火船节余金淘沙拣稷丘极塞九死未悔鸡纤苦筋拔力廉正丽蕊黎首沦落风尘茅山民营企业饝饝默送内祠盘算袍鱼抢婚啓复请伪染锷朊脯入睡升封省甲食白水米不黏牙説得去太平雀无理数镶滚孝思不匮洗宝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