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守礼教,奉行礼制。《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而 元庆 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衝讐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清 恽敬 《姜太孺人墓志铭》:“本朝之制,命妇不得以节旌门,所以教士大夫之家守礼明让也。”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但是我家产业也尽足使你享福;你就不愿回家,便大归守礼也是不妨的事情,但你怎可轻贱你金玉之质,做出这样有伤风教的举动呢?”
“守礼”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遵守礼教、奉行礼制,强调对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的遵循。以下从词义内涵、历史渊源、现代意义三个维度综合解析:
基本定义
守礼指个体或群体主动遵循传统礼教制度和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家庭伦理、职业准则等。这一概念既包含外在行为约束(如礼仪形式),也强调内在修养(如谦逊、诚信)。
内涵扩展
起源与发展
文化意义
作为“礼仪之邦”的精神内核,守礼被视为中华文明代际传承的重要载体。
社会价值
实践要求
真正的守礼需避免形式化,应内化为品德修养,例如职场中既遵守制度又保持同理心。
守礼的本质是通过规范行为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协调发展。从商周礼制到现代文明公约,其核心始终是“尊重”与“秩序”的辩证统一。
守礼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宀(宝盖)和礼(示敬的仪式)。
守礼的拆分部首为宀和礻。宀是意思是“宝盖”,礻是指“示敬的仪式”的意思。
守礼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仪式文化,它指的是遵守礼仪、守持人情风俗的行为。在古代社会,守礼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用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守礼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守礼在古代的写法是“守禮”,其中禮是指“仪式”或“礼仪”的意思。
例句:
他始终守礼,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守说、守信、守规、守宪、守夜、守望等。
守节、守法、遵循礼仪、奉行礼节等。
不守礼、不恭、不遵循礼仪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