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瘦弱的马。 唐 杜甫 《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骑着瘦马儿,圪登登的又上 长安 道。”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买来养育以待再贩卖的童女;雏6*妓。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 维扬 ﹞女子多美丽…… 扬 人习以此为奇货,市贩各处童女,加意装束,教以书、算、琴、棋之属,以徼厚直,谓之‘瘦马’。”《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老亡八把这两个瘦马养着,不知作何结束。”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扬州瘦马》:“ 扬州 人日饮食於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旧 吴 宫重开馆娃,新 扬州 初教瘦马。”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瘦马汉语 快速查询。
“瘦马”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文献的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
指瘦弱羸弱的马匹,常见于古代诗词意象。例如:
文学象征
瘦弱马匹常被用来隐喻社会底层或人生困境,如元曲中“瘦马”多与“古道”“西风”等意象结合,强化苍凉氛围。
定义与起源
“瘦马”指明清时期被低价买入、培养后高价售卖的贫苦女孩,属畸形行业。名称源于白居易诗句“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将养马与蓄妓类比。
运作模式
人贩子挑选幼女后,按资质分等级培养:
社会影响
这一行业在扬州等地盛行,成为权贵阶层的“消费品”,折射出古代女性被物化的悲剧。
“瘦马”一词兼具自然意象与社会隐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学中多用于抒情,历史中则是女性苦难的缩影。若需进一步了解明清“养瘦马”的细节,可参考等来源。
瘦马(shòu mǎ),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指马匹瘦弱、体态不好。瘦马又可以用来形容人,表示某人面黄肌瘦、衰弱不堪。
瘦马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和六个笔画。
部首:瘤(疒)、马(马)
笔画:瘤(8画)、马(10画)
《瘦马》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隐公三年》:“瘦马羸牛,其人虽不才,其心忧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马匹瘦弱、牛羸体态不好,但人的内心依然会感到忧虑。
瘦马的繁体字为「瘦馬」。
在古代,「瘦马」的汉字写作「瘦馬」,马字上方有一个「疒」,形状与现代的「瘤」相似。古时的人们通过瘤这个部首来表示相关的病症。
1. 那匹马拉着破旧的马车,一看就是一匹瘦马。
2. 她面无血色,犹如一匹瘦马。
瘦马操(形容贫乏、不足的样子)
瘦马脸(形容面黄肌瘦的脸)
瘦马腿(形容细长而不健壮的腿)
病马(指身体状况很差的马)
羸马(指饥饿或疾病中的马)
肥马(指身体肥胖、健康的马匹)
壮马(指体态健壮、强壮的马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