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品头论足 ”。1.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生﹞遥见有女子憇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黑籍冤魂》第二一回:“大家都讚他国色天香,是 苏小小 关盼盼 一流人物。品头题足,闹了一时。”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二:“她们指手划脚,品头论足。”
(2).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如:我们都应当投身到四化建设中大干一场,不应当站在一边品头论足,徘徊观望。
“品头题足”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该成语最早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阿宝》:
“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
(描述众人围观女性并对其容貌评头论足的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成语辞典。
《品头题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过分追求琐碎细节,而忽视了整体的情况。
该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品”拆分为“口”、“⺈”两部分,共4画;“头”拆分为“⺈”、 “冂”两部分,共4画;“题”拆分为“钅”、“兄”两部分,共12画;“足”拆分为“⻊”、“口”两部分,共7画。
《品头题足》一词源自《论语·学而》:“品其文,则仕宦者辟,舞台则崇。”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文学作品、演讲等细节的处理,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的才华和口才。在古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懂得处理琐碎细节,以及讲究礼节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品头题足》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品頭題足”,拆分部首和笔画没有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品头题足》一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字形的一些细微调整,但整体上仍可以辨认出同样的意义。
以下是几个例句,用于更好理解《品头题足》的使用:
1. 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从不品头题足,所以我们总是信任他的判断。
2. 在解题的时候,不要陷入琐碎的细节中,要注意把握整体思路,避免品头题足。
3. 她总是在整理行李时,品头题足地检查每个细节,以确保每样东西都准备妥当。
组词:品德、头脑、题材、足迹。
近义词:过细、琐碎、繁琐。
反义词:一视同仁、浮光掠影、大概而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