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享用所管辖地区或封邑的赋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冬十月,始置名号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晋 王沉 《魏书》:“重名号侯爵十八级……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綬,皆不食租。”参见“ 食租衣税 ”。
(2).指地主收取田租剥削农民而生活。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呀!这是命中注定的,食租的久久是食租,耕田的久久是耕田。”
“食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收取地租、房租等资产性收入维持生计的行为。从词汇构成分析,“食”在此处为动词,表“依靠……为生”;“租”指土地、房屋等资产的租金,属于古代经济制度中的常见概念。
从语源学角度考察,《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第12卷第583页明确标注该词源自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特指地主阶级不事生产,依靠收取佃户缴纳的实物或货币地租维持生活。这种经济模式在封建社会普遍存在,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的“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即反映了佃农缴纳高额地租的史实。
在用法特征方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20)第1165页指出该词多用于历史语境,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社会经济结构时仍具有特定学术价值。其近义词包括“食利”“收租”等,但语义侧重有所不同:“食租”强调以租金为生存基础,而“食利”多指依靠资本利息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中华书局,2018)特别标注该词在明清小说中的引申用法,如《儒林外史》第四回所述“严监生家里田产众多,日常但知食租衣税”,此处通过具体语境展现了该词的社会经济内涵。
“食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古代赋税制度
指古代官员或贵族依靠所管辖地区或封邑的赋税维持生活。例如《三国志》中提到“名号侯爵……皆不食租”,即部分爵位不享受税收特权。
地主经济剥削
指地主通过收取田租剥削农民,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彭湃在《海丰农民运动》中曾用此词描述阶级固化现象。
该成语源自《汉书》,指完全依赖赋税收入生活,常见于描述古代官府或统治阶层的经济模式。例如:
“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
——《史记·平准书》
贬义用法
现代语境中衍生出“吃租”一词,形容不劳而获、依赖他人资源(如房租、地租)生活的行为,含批判色彩。
社会现象扩展
部分语境中,“食租而肥”被引申为通过垄断资源或权力寻租(如贪污)获取利益的行为。
“食租”核心含义是依靠税收或租金生活,既有历史制度背景,也包含阶级剥削的批判性。其衍生成语和现代用法进一步扩展了语义范围,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暗投鲅剌宝钞持蠡丑族闯伺穿连箠抶吹胡子春工辞归撮拥大脑皮层担风袖月短世独怜娥婺沸潭封刀挂剑奉将分携过隟过意不去黑晕画框化塔昏夜绛绡头姜牙徼迎夹宣痎痁阱擭觊幸骏伟课僮老帮闲率募年少无知女校长浅微趫趫亲迎人从鋭达叡德山核桃差着一槅儿闪缩是非分明实丕丕师太首秋琐劣铁屋剔留秃圞退志未常无口诗令嬉宕洗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