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自一包的意思、三自一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自一包的解释

缩略语。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的合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自一包”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在农村推行的一项经济政策的简称,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三自:

    • 自留地:指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允许农民保留一小部分土地(通常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5%-7%)由农户自主经营,种植的农产品归农户个人所有,可用于家庭消费或进入自由市场交易。
    • 自由市场(也称集市贸易):指在国家计划之外,允许农民在指定的场所(如农村集市)自由买卖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后的剩余农副产品、家庭副业产品以及自留地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商品流通和市场调节。
    • 自负盈亏:指在经营核算单位(如生产队)内部,尝试实行某种形式的责任制,使生产单位对其经营成果(盈利或亏损)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旨在调动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2. 一包:

    • 包产到户:这是“三自一包”中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内容。指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将集体土地的产量任务(或耕作任务)承包给农户家庭。农户负责完成承包的产量指标,超产部分归农户所有,减产部分由农户承担相应责任。这实质上是在生产管理上引入了家庭经营的形式。

历史背景与意义: “三自一包”政策是在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而提出的调整措施。它是对之前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一种局部修正和让步,旨在通过赋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和物质利益,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该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对缓解当时的农业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后续发展: 然而,“三自一包”政策(尤其是包产到户)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政治争议,被一些人批评为“资本主义复辟”、“修正主义路线”。在1962年北戴河会议和随后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该政策受到批判并被终止执行。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才得以全面推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起点。

权威性说明: 由于“三自一包”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政策术语,其最权威的解释和背景资料主要来源于: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官方文献:如《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等,其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讨论、决策过程以及对“三自一包”的定性。这些文献是研究该政策最核心的原始依据。
  2. 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官方研究机构的著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当代中国经济》等,提供了基于官方档案的权威历史叙述和政策分析。
  3. 权威辞典和历史辞典:如《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等,会收录“三自一包”词条,提供简明扼要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
  4. 重要领导人的文选、年谱:如《刘少奇选集》、《邓小平文选》、《毛泽东年谱》等,其中包含相关领导人在该时期关于农村政策的讲话和思考,是理解政策制定背景的重要材料。

结论: “三自一包”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为应对农业危机而短暂实行的农村经济调整政策,核心内容包括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其本质是在集体所有制框架内有限度地引入个体经济和市场机制,以刺激农业生产。该政策虽因政治原因被中止,但其理念(尤其是家庭承包)为后来的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理解这一术语需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权威解释主要存在于官方编纂的历史文献、研究著作及权威辞典中。

网络扩展解释

“三自一包”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的政策概念,具体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的合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1.核心内容

2.历史背景

3.影响与意义

4.政策特点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政策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

罢黜百家八正柄欛材贤赤囊出材出姓邓橘东鞮迵风端底短褐穿结断线鹞子儿剧发拆否剥拂汨恭愿钩脚桄麪观省官荫很傲鹤言红痢后秦混舆火体浇淳散朴节察记故京相九伯菊老荷枯俊英空土隶名领御蚂蟥钉煤柱弥留虔洁潜精积思迁让迁舍全受全归惹气赡藻畲客神秘锁印铁笔无私同号土豹腿码无量寿五屼綫路仙踪淅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