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德道的意思、德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德道的解释

得道,获道。德,通“ 得 ”。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德道”在汉语中并非独立成词的固定搭配,而是“德”与“道”两个单字的组合使用。根据《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其核心含义需拆分理解:

  1. “德”的释义

    “德”指代品德修养与行为准则,《说文解字》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通过正直行为获得他人认同,同时实现内心的完善(来源:《汉语大词典》)。《论语·述而》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强调德行需持续培养。

  2. “道”的释义

    “道”本义为道路,《尔雅》注“一达谓之道”,后引申为规律与宇宙法则。《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其哲学层面的至高性(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3. 组合语境解析

    在文献中,“德道”偶见于古汉语并列结构,如《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与《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的融合,表达道德修养与自然规律相契合的境界(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德道”未被收录为标准词汇,建议规范使用“道德”指代伦理规范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德道”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综合了传统经典与现代阐释:

一、字面通假与基本释义

“德道”通“得道”,即获得或遵循自然规律(道)。其中“德”通假为“得”,表示获取、掌握之意。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强调通过理解规律实现和谐共生。

二、思想体系内涵

作为哲学概念,“德道”包含三重维度:

  1. 本体论:源于《易经》的核心思想,认为“德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如《道德经》所述“道生之,德畜之”,道创造万物,德滋养万物。
  2. 实践论:指人类通过修心修德来践行天道,如《庄子》所言“立德明道”,强调德行是体悟道的途径。
  3. 价值观:区别于宋儒“王道”,主张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原则,认为德道应贯穿于社会各领域。

与“道德”的差异

“德道”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内在修为,而“道德”更侧重社会行为规范。前者如《童子问易》所述是“超越种族、意识形态”的宇宙法则,后者则是调整人际关系的善恶标准。

需注意:部分网络资料(如)将“德道”与“道德”对立解读,此观点缺乏经典依据,建议以权威典籍阐释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柏乡保纳不悱不发成王败寇雌逊词友崔嵬大度蹈躐等侪迭更蠹孽贩官鬻爵非沮分断棼集改析劾按河步剑士交股刀锦句极醉镌噍絶伦逸羣絶卖决意罗嗊曲宁缺勿滥泡桐劈嗒拍嗒苹萦披雪悄声企拟启首弱柳时形实学蝨蝇受茶说情竖琴四田碎裂田表铜梗同然一辞铜印池挽夫忘生舍死刓碣武警无况献歌鲜爽消豁笑迷虎狭束膝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