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知义理。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哲人贵识义,大雅明庇身。” 明 邵璨 《香囊记·家门》:“传奇莫作寻常看,识义由来可立身。”
“识义”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识知义理”,即理解并掌握道德或伦理的准则。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识义”指对义理的认知与辨别能力,强调通过知识积累和理性判断来把握道德规范。例如,南朝江淹诗句“哲人贵识义,大雅明庇身”,即通过推崇义理实现自我修养与处世之道。
该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如:
在古代语境中,“识义”不仅限于伦理认知,还包含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如唐太宗诗句“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强调将义理融入行为准则。
如需进一步了解“识”与“义”的单独用法,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典()。
《识义》是一个汉字词语。其中,“识”指的是认识、了解的意思,“义”指的是含义、意义的意思。所以,整个词的意思就是认识、了解含义的能力。
《识义》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讠”是它的一部分,表示言语、语言的意思;“云”是另一个部分,表示云气。
根据笔画数来计算,《识义》这个词总共有八个笔画。
《识义》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它是由古代汉字组合而成的,形成了现代的意义。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识别和理解事物含义的重要性。
《识义》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識義」。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对于《识义》这个词来说,古代的写法可能是「識議」或者「識意」。
1. 他的识义能力非常强,经常能在短时间内理解事物的本质。
2. 学习外语可以提高自己的识义能力,帮助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
3. 阅读是培养识义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理解力。
1. 识字:学会认识和理解汉字。
2. 识人:了解别人的性格和能力。
3. 识途:熟悉道路,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
1. 理解:对某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2. 领悟:通过思考和体会,理解某种意义或道理。
3. 懂得:对某种知识或技能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1. 不识字:不会认识和理解汉字。
2. 不明白:对某事物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3. 不了解:对某种知识或技能没有充分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