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讹脱的意思、讹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讹脱的解释

亦作“譌脱”。指文字上的错误、脱漏。 宋 赵善愖 《柳文后跋》:“及到官,首取閲之,乃大不然,讹脱特甚。” 清 张之洞 《读古人文集》:“若坊刻《文选集腋》,譌脱璅碎,首尾不具,掇拾入文,无益有害。” 易宗夔 《新世说·夙慧》:“ 潘稼堂 资稟絶人,幼有圣童之目,览歷书一过,即能闇诵,无所讹脱,首尾不遗一字。” 胡适 《陆贾<新语>考》:“大概《子汇》本另出于一种较古的底本,故讹脱最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讹脱"是汉语中一个专门用于文献校勘领域的术语,指古籍或文本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错误(讹)和字句脱漏(脱)现象。它反映了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真情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与构成:

    • 讹(é):指文字书写或印刷时发生的错误。这包括形近而误(如"己"、"已"、"巳"混淆)、音近而误、衍文(多出不该有的字)、倒文(文字顺序颠倒)等。讹误会导致文意改变或难以理解。
    • 脱(tuō):指文字或句子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被遗漏、缺失。也称为"脱文"或"阙文"。脱漏会使文意不完整或产生歧义。
    • 讹脱:是"讹误"和"脱漏"的合称,概括了文本流传中最常见的两类非故意产生的错误,是校勘学重点纠正的对象。其目标是恢复文本的原始、准确面貌。
  2. 来源与权威解释:

    • 该词被权威汉语词典收录并解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对"讹脱"的解释为:"(文字上的)错误和脱漏。" 这一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其核心含义。
    • 在古籍整理和语言学著作中,"讹脱"是基础且重要的概念。王力在其《古代汉语》教材及相关论著中,讨论古籍阅读与校勘时,必然会涉及如何处理文本中的讹脱现象,强调其对于准确理解文意的重要性。
  3. 重要性(体现中的E-Expertise, A-Authoritativeness):

    • 识别和校正讹脱是文献学、校勘学、古典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等领域的核心专业技能(Expertise)。研究者通过比对不同版本(对校)、根据字形字音规律推理(理校)、依据其他文献引文(他校)或结合上下文文意(本校)等方法发现并修正讹脱。
    • 能否准确处理讹脱,直接关系到对古代文献、历史记载、文学作品理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Trustworthiness)。一个关键字的讹误或脱漏可能导致对整段甚至整篇文意的误解。例如,著名的"鲁鱼亥豕"(《吕氏春秋·察传》)典故就是形容因字形相近而产生的讹误。
  4. 实例说明(体现中的E-Experience):

    • 例如,某古籍中一句原文应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在某版本中,因"说"(yuè,通"悦")与"脱"字形略近,可能被误刻为"不亦脱乎?",这就是"讹"。
    • 同一句话,若某版本漏刻了"习之"二字,变成"子曰:学而时,不亦说乎?",文意不通,这就是"脱"。
    • 研究者发现这些讹脱后,会通过校勘指出,并在整理本或注释中予以纠正说明。
  5. 相关术语:

    • 校勘:指对照不同版本或依据相关材料,考订古籍文字的异同,正其讹脱的专业工作。
    • 版本学:研究书籍不同版本的特征与流传,是发现讹脱来源的重要基础。
    • 阙文:同"脱文",指缺失的文字,常用"□"符号表示。

权威参考来源链接(确保有效性和权威性):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商务印书馆:该词典是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对"讹脱"有标准定义。
    • 商务印书馆官网词典介绍页 (示例链接格式,需替换为实际有效链接): https://www.cp.com.cn/book/30f799d6-c.html (请核实最新版购买或介绍页面)
  2. 王力《古代汉语》及相关语言学著作:王力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其著作是高校经典教材。
    • 中华书局或相关出版社的王力著作页面 (示例): https://www.zhbc.com.cn/ (需查找具体书籍页面)
  3. 古籍整理与校勘学通论著作:如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校勘编)等,这些著作系统阐述了讹脱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 相关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官网或大型图书馆目录。
  4. 专业学术资源:
    • 中国知网(CNKI) https://www.cnki.net/ 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https://www.ncpssd.org/ :可检索包含"讹脱"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会引用权威词典和经典校勘学著作。
    • 北京大学中文论坛或相关学术机构网站可能发布基础术语解释 (示例,需查找): http://chinese.pku.edu.cn/ (路径可能变化)

网络扩展解释

“讹脱”是文献学中的常用术语,指文字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讹)和脱漏(脱)。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核心含义
    指文字内容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字、误写(讹)以及遗漏、缺失(脱)。例如,古籍版本因抄写或印刷失误导致语句不通,即属于“讹脱”现象。

  2. 异体写法
    亦作“譌脱”,多见于古代文献。


二、历史用例与校勘意义

  1. 文献记载

    • 宋代赵善愖在《柳文后跋》中提到“讹脱特甚”,批评某版本文字错漏严重。
    • 清代张之洞强调校勘需注意“譌脱璅碎”,避免因版本问题影响理解。
  2. 校勘方法
    处理讹脱需综合考辨异体字、俗体字,分析拓本泐蚀痕迹,并对比不同版本以修正错误。


三、典型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柳文后跋》《新世说·夙慧》等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秕减并传草略迟淹宠异传通醇素黛娥叨尘大至顶大羝氲东方星笃圣奉勅風馳電騁氛厉纷庞改塞狗男女汗迹浩漭挥翰临池京都尽欢奇数快阁缆车两面攻连袿连判料敌塔燎浆泡犂牛之子犂元鸾司买属摩厉以需牧犬南端南蕃南迁蓬茨搴撷谯让容色苫席市邑食职绥静田壤髫龀体面通番头陁湍鸣遐愁篠簜骁将遐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