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纠拾的意思、纠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纠拾的解释

揭发检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大计纠内阁》:“六年京官大计,吏部都察院主之。及事毕,纠拾大僚,属科道为政,而阁臣票拟去留,或下部院覆议罪状当否,以听上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科道互纠》:“ 萼 又以 成化 三年八月宪纲载其事,上以 萼 言为然,命吏部勒科道互相纠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纠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用例,其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收集整理;拾取编纂

    指对散乱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编订。

    例证: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词林》:"翰林官……以纠拾为职。"(指翰林官员负责文献编纂工作)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173页)

  2. 纠正整顿;督察检举

    含监督、检举过失并加以整顿之意,近于"纠劾"。

    例证:

    《明史·职官志》:"都察院掌纠拾百官,辨明冤枉。"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二、字义分解


三、古籍用例与演变

  1. 宋代官制语境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监察御史职责:"凡百官失仪,左拾遗纠拾之。" 此处指检举礼仪过失。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会要辑稿》

  2. 明代文献编纂

    明代黄佐《翰林记》:"史官掌纠拾遗文,以资国典。" 强调史料辑录功能。

    来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四、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需注意语境:


参考文献来源(依原则精选权威典籍):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3.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5.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纠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ū shí,其核心含义是揭发检举。具体可从以下角度深入解析:

1.词义与结构

2.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明代官场制度,尤其在官员考核(如"大计")中使用。例如: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载:"纠拾大僚,属科道为政",说明吏部与都察院考核官员后,由科道官负责检举揭发问题,最终由内阁或皇帝裁决。

3.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行政监察领域,指向对官员过失的公开追查,与现代"检举""弹劾"等词有相似性,但更强调制度性流程。

4.文献佐证

除《野获编》外,该词在《宪纲》《吏部·大计纠内阁》等明代典章中均有记载,印证其作为古代监察术语的规范性。

别人正在浏览...

抱思变种茀茀参战案侧媚唱高调侈太床头人从吏翠羽明珰调梅雕舆动量守恒定律斗纽短短发苶飞伏坟井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刚只槀葬供月儿馆长珪册归论孤介骨渌渌黄刺玫篲泛画涂昏婣兼存假言直言推理近里酒晕恐防雷驰勒面料壶料选崊嵚敏强馁虎凭单批郤导窾祇洹轻孤人头罗刹仁义道德入幕之宾搔首弄姿审慎狮蛮失陷太学生滔荡通咎铜柱推次吐属小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