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尸陀林的意思、尸陀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尸陀林的解释

同“ 尸陀林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招羣徒众,入尸陀林,以饼裹腐尸肉而食。”


亦作“ 尸陁林 ”。梵语的译音。弃尸之处;僧人墓地。《陈书·孝行传·谢贞》:“气絶之后,若直弃之草野,依僧家尸陁林法,是吾所愿。”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云寒林。其林幽邃而且寒,因以名也,在 王舍城 侧……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 宋 苏轼 《赠章默》诗:“弃身尸陀林,乌鳶任狼藉。”一本作一本作“尸陀林”。 清 赵翼 《赠李莪洲》诗:“肉将尸陁林下填,魂已鬼门关畔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尸陀林是源自梵语"śītavana"的佛教音译词,字面意为"寒林"或"尸林",特指古印度专用于弃置尸体的树林。在佛教典籍中,该词最早见于唐代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其作为僧人修行观想的场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将其定义为"弃死尸之处",并指出该场所具有三重宗教内涵:一为警示生命无常的修行道场,二为施舍肉身完成最后布施的功德地,三为超度亡灵的中阴过渡空间。藏传佛教文献《丹珠尔》进一步阐释,尸陀林守护神具有双身骷髅相,象征生死不二的密法真谛。

现代宗教学研究显示,该概念与西藏天葬习俗存在文化关联。据《藏传佛教死亡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考证,天葬台延续了尸陀林的宗教功能,通过"施鹘"仪式实现肉体回归自然的生命循环。敦煌写卷P.2322号《佛说阎罗王授记经》中,尸陀林更被描绘为亡魂必经的业力审判之所。

网络扩展解释

尸陀林(梵语:Śītavana,音译“悉多婆那”)是佛教、印度教及藏地苯教文化中的特殊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梵语本义
    源自梵语“Śītavana”,意为“寒林”或“寂静之林”。最初指印度王舍城附近的弃尸场所,因环境幽寒而得名。

  2. 引申含义
    广义指弃置尸体的墓地或林野,尤其用于僧人遗体的处理。汉语典籍如《陈书》记载其与佛教丧葬习俗相关。


二、宗教与文化意义

  1. 修行象征
    在密宗传统中,尸陀林被视为生死交界的场域,修行者在此直面死亡以参悟无常、破除执念。例如,瑜伽士会在此进行“尸陀林修行”(Charnel Ground Practice)。

  2. 天葬习俗关联
    藏传佛教中,尸陀林与天葬习俗密切相关。信徒认为将遗体布施给秃鹫是最后的善行,象征肉体回归自然。

  3. 神祇信仰
    “尸陀林主”是守护墓地的神祇,形象威猛,象征死亡与轮回的循环。


三、文学与历史记载


四、哲学内涵

尸陀林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承载佛教“无常观”的隐喻,提醒众生超越对肉身的执着,直面生命本质。

如需进一步了解天葬仪式或密宗修行细节,可参考藏传佛教典籍或相关人类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板干本县表帅鼊屿不贤钞肚皮出疆丛篠倒数方程店房钓槎敌忾帝姻冻皴堵缝恩典儿童福利院芳序发石凤章拊楗告诫馆馈果乾核实赫諠怀韫家规践蹑句卒开本栏角列表骊连六吕隆恩吕巨卖野人头漫淹明牧闹杂鮎鱼上竹皮鞵起柁全福全完三师沙丁鱼商洛设赏涉世硕言沓合探借填压通例望夜危如朝露虾鬣谢天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