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齐己 认为诗有十种表现手法,谓之“十势”。其名目为:狮子返掷,猛虎踞林,丹凤衔珠,毒龙顾尾,孤雁失群,洪河侧掌,龙凤交吟,猛虎投涧,龙潜巨浸,鲸吞巨海。参阅其所著《风骚旨格》。
“十势”是五代时期诗僧齐己提出的诗学理论概念,指诗歌创作的十种表现手法,收录于其著作《风骚旨格》。具体解析如下:
十势是古代诗论中对诗歌结构和意象营造的总结,通过比喻自然界或神话中的动态场景,描述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例如“狮子返掷”象征诗句的转折张力,“丹凤衔珠”暗喻精妙用典等。
据《风骚旨格》记载,十势包括:
齐己强调通过具象化的自然意象(如猛兽、龙凤、江河等)来类比诗歌的节奏、气势和情感表达,注重诗句内在的“势”与外在形式的统一,这一理论对后世诗论中的“意境说”有一定影响。
目前关于十势的具体解释散见于古代文献,现代研究多基于《风骚旨格》的残卷进行推测,部分手法名称的象征含义尚存争议。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全唐诗》或相关诗论研究著作。
《十势》是一个中文词语,表示“十种力量或力度”。可以理解为十种不同的力量或形式。
《十势》这个词的部首是“力”(lì),总计有10画。
《十势》的来源可能是古代文献或历史典籍,具体来源尚不得知。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可以写作「十勢」。
在古时候,「十势」这个词可能会有不同的书写方式。具体写法可能因时代和文献而异。
1. 在战争中,人们需要运用不同的十势来击败敌人。
2. 演员通过十势的展示,生动地表现出角色的特点。
十势没有明确的搭配词,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组合,例如:十势演绎、十势训练、十势表演等。
与“十势”相近义的词语可能有:十力、十种形式、十种方式等。
与“十势”相反义的词语可能有:无力、无为、无形态等。
【别人正在浏览】